燈光雜說 - 李純恩
現在買什麼都方便,但什麼都特別容易壞。比如燈泡。
我家餐桌上的燈,用的是那種蠟燭型的螺絲口燈泡,40W一個,一圈有六個,現在的燈泡質量就是隔三差五壞一個,六個燈泡輪着壞,壞一個換一個,家裏的燈泡是論打買回來的。
這天在燈下看書,覺得光綫暗了,抬頭一看,又滅了一個燈泡。順手就換掉,光綫正常了。在扔掉壞燈泡的時候,忽然想起以前在大陸,一家人才開一盞燈,那盞燈就一個15W的燈泡。到了晚上,一家人圍着這盞燈吃飯聊天看書做功課,燈泡在電綫上一晃,滿屋黑影幢幢。
在今天,很難想像一家人只用一個15W的燈泡,但在那時候,即使在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都很普遍,因為省電。跟15W的燈泡比,誰用25W,那就覺得大放光明,若用的是40W,簡直就是大手大腳的富裕人家,60W就不大可想像了。
因此,我小時候的夜晚印象總是很暗的,因為我們家的燈泡一般都是25W,比15W亮,比40W差太多。於是除了燈泡之外,還用日光燈管。日光燈管又省電又亮一點,只是燈光慘白,照得人臉也慘白,在生活艱苦缺吃少穿的年代,慘白的日光燈光下,人便覺得分外淒涼。尤其是上海沒有暖氣的寒冷冬夜,慘白的日光燈一開,家裏比在黑暗中還顯得嚴寒刺骨,摸到哪裏都是冰涼的,摸人也不例外,人臉都慘白得不帶血色,世界特別悲慘。
這也就是我至今嚴拒家中用白色光管的原因,想要家裏溫暖,應由用暖色燈泡開始,並且堅持用普通燈泡而非漸漸才亮的半黃半白慳電燈泡。這不是環不環保的問題,事關經歷和心境。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