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局和奶粉
香港特區的「行政會議」,模仿自英治時代的行政局;正如香港特區的「大紫荊勳銜」,抄襲自英國人的爵士OBE制度。
中國人擅長抄襲仿冒,這一點全球皆知,但是很奇怪,抄襲仿冒的只限於工具硬件,像手機電腦之類,法國的LV手袋,中國人仿冒也很神似,然而一涉及英國人的上層制度,像英式的行政局、爵士勳銜,一抄襲就走樣。
首先,必也正名。想抄襲「港英」的行政局,不是不可以,須像抄襲蘋果iPhone一樣,由機殼到齒輪,每一項零件都不可缺。
人家香港明明叫做「行政局」,英文Executive Council,香港卻改名為「行政會議」。會議,英文叫Assembly或Conference,不是Council,但香特的「行政會議」,卻又叫Council,靠這種胡適說的「差不多先生」精神來「治港」,先埋下失敗的伏筆。
「行政局」一百五十年都有權威。英國管治殖民地,由於總督不由民選,所以不稱內閣(Cabinet),內閣職能由行政局代行。一八六一年的「印度兩局法」,已經確定行政局如何組成:三人由英國政府印度事務部委任,兩人由皇室委任,英軍司令列席。但印督有權否決六人的決議。
英治的行政局,是殖民地的定海針,委任人選,一定審慎。一九○九年,世界變了,印度行政局加入了第一個印度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印裔人入行政局又增至三名。千挑萬選,像培養而觀察李光耀一樣,最後,獨立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是前英治行政局的人。
抄襲英國的行政局的形式容易,仿效其品格人才的眼光和判斷,中國治下的特府,根本不可能。中國人相信「千里求官只為財」,何況一個缺乏人緣的特首,拼湊來的人腳,皆為自己打算:得內幕消息入貨者有之,想藉此棲伺、將來出來反咬而競選者有之,有被法官判入獄而「保釋上訴」亦有之。香港英治時的行政局,由豐主席、鄧蓮如、簡悅強、張奧偉,皆上得枱面的紳淑,積累的品牌效應,很快就敗掉。
「港督會同行政局」曾經令你有信心,不會被高等法院打一巴掌,所以那時你不必向英國人要民主,看見今日「當家作主」的這副德性,現在你非要民主不可。
你並不親英,也不是崇洋,很簡單的,就像任何一個中國自由行的女人選奶粉一樣,但你懂得分辨優劣。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