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論雷峯塔的倒掉|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論雷峯塔的倒掉|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論雷峯塔的倒掉

傢俬店老闆夫婦涉嫌棄店走路,遭到警方截捕。

香港戰後沒有這樣的事情。現在有了,因為生意環境前所未有的惡劣:舖租天價,傢俬店須在地面一層,不可以像日本餐廳一樣搬到四五樓。但放一張新床,一個茶几,已經佔地幾十平方呎。加上廣東又有廉價的傢俱村,這樣上下夾迫,開傢俱店,除非是北歐的跨國企業Ikea宜家帝國,本地人來做,必定死路一條。

這家傢俱店,由香港人創立,雖然叫做「德爾斯」,取一個西方名字,直擊市場的崇洋心理,但始終不敵香港的地產霸權。

「德爾斯」之倒,不是好兆頭。與大學生、泛民主派、佔中什麼的,完全沒有關係,而是本地中小企業,已經沒有辦法生存。

當歐洲真正的洋品牌Gucci,也頂不住了,勒令商場減租,否則撤店,什麼德爾斯、法瑪斯、福爾摩斯,其他名字裝扮西方的本地商品,更無立足之地。

還記得梁蘇記遮廠(大陸叫做雨傘廠)、甄沾記椰子糖、馬寶山餅乾、伊人恤、龍子行、金錢牌熱水瓶否?當年都是香港自己的招牌。所謂香港精神,不必陳義太高,有Made in Hong Kong的字號貨品,有真正的香港工展會,就有香港精神。

當年有此等香港工業品牌,香港不需要九家大學,一兩家足夠,只要下面有理工學院、工業學院,以及香港街頭的學師(Apprenticeship),由殖民地政府領導,香港五六十年代,英國也一樣經歷戰後的貧困,英港兩地,就是這樣互相勉勵、共同提攜,一路扶持着走過來的。

香港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如果有人硬要塞進什麼鴉片戰爭、帝國主義啦之類的民族仇恨來曲以解釋,得到的「香港結論」,自然就蒙上一層顏色。你非得要隔着這層色來看,香港明明是一個典範,在這種人眼中,幾十年來,都叫着「香港問題」、「台灣問題」。蔣經國先生生前最有力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大陸問題」。

當然,還有世界經濟格局問題。所以,今日這個地方,不再是「香港」,而是「香特」。「香特」是「香港特區」的簡稱。正如港督不同「特首」,香港也不同香特。從前的才叫「港府」,現在這個,應該正名為「特府」。英治時代的「港府」,是一個專業的品牌,現在的特府,不應再僭稱什麼「港府」,當家作主,應該跟英國人「劃清界線」。

倒下來的,豈止一家傢俬店。

mcwriter@appledaily.com

陶傑昔日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