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爭論政治和電影 - 陶傑 | 2017-03-11 | | 蘋果日報

爭論政治和電影 - 陶傑 | 2017-03-11 | | 蘋果日報

爭論政治和電影 - 陶傑

爭論奧斯卡最佳電影值不值這個獎,若要上昇到比賽眼光,像三數中學生比拼誰的英文好而口出惡言,就是還沒有長大的行為。
奧斯卡獎深度政治化,是瞎子都看出來的事實。電影頒獎禮政治化是不是好事?要看權力在哪一方。香港的「十年」,小本製作,弱勢出品,但奧斯卡半世紀來都是極為強大的霸權。就像警方和示威者,無權勢的示威者擲水瓶子,襲警罪成而輕判,但有佩槍和警棒的七警挾示威者進後巷毆打,判入獄兩年。同樣是襲擊,權力側在哪一方,不可並論。
「月亮喜歡藍」不是壞戲,講故事方式結構有新意,但明顯是以黑人、單親、同性戀迎合左翼的寵愛潮流,不是不許獎勵藝術,但這不是最上乘的藝術。
不是一提到同性戀就不該得獎,但藝術必含蓄勝於露白。同是同性戀題材,三十年前的「蜘蛛女之吻」就是好戲。不是要精英嗎?彼片就是用詭奇的故事隱喻、南美洲一座囚室的處境,反軍事右翼的強權,意境和藝術,都比今年這部用對白倡講黑人膚色、以及同性戀的權益的得獎戲為佳。
「月亮喜歡藍」只一個聽似浪漫的Sound-bite:月光照着黑人的皮膚時會呈現藍色。哦,知道了,So?一部戲講美國社會一個白人也沒有,而且黑人男性擁吻,主角肌肉俊美,Well,這一切,銀幕從未有過。但「飛越瘋人院」和「莫札特傳」這種處境和男主角當年也從未有過。
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電影不必進場看也知道質素,有的看見海報,有的只看預告片,有的看見演員,即不必入場,再看看網路的民主評論,即知道貨色檔次。譬如「長城」,看見麥迪文加中國的景甜,預告片和海報的怪獸,中國人人都說是爛戲,不論看過與否。Well,I can see the point。
看看三四十年前奧斯卡最佳電影是什麼片?都經得起時間考驗:主題、人物、金句,連「月黑高飛」也輸給「阿甘正傳」,這才是摧心的高手拼鬥,至今日還令人懷念。再看看近年的得獎戲:政治精英正確先行,沒有一部在人的記憶中Survive多於五年。你還記得Crash嗎?
對於沒有嚐過一九六五年樓梯街時代的鏞記酒家的叉燒和一九七○年灣仔操記的雲吞麵的人,如何告訴他們吃大快活和大家樂的叉鴨飯不必為其好味而感觸流淚?
看過一部樣版戲「智取威虎山」,還須看其他七部否?但偏偏有小紅衛兵那時爭論「杜鵑山」也是極品,你表示異議,她氣得直跺腳。換了一個時空,即刻發動街道大媽批鬥你是反動臭老九,掄起皮帶就要抽下來的樣子。我恐懼,我無助,我承認我反動,思想沒改造好,追不上新時代。好好好,你對,你的無產階級弱勢社群工農兵文藝路綫也永遠正確,不要哭鬧了,好不?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