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與誠信
口沒遮攔的特朗普在政治上崛起,出人意表,他當選美國總統後,完全沒有收斂,繼續經常吹牛皮;有些人因此認為這標誌著美國政治已進入後真相時代 (post-truth era) ,"post-truth" 更成為了《牛津英語詞典》2016 的年度詞彙。
所謂「後真相」,指的是立場被視為比真相重要,只要是自己一方的人物和觀點,便一定支持,不必看事實,甚至有反面證據或明顯違反事實的說話,也照樣全力支持。政治人物說假話,自古至今都經常發生,不會令人驚奇,後真相時代不同之處,是政治人物肆無忌憚地說假話,不怕被人揭穿,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會因為那些假話而失去支持者的支持。特朗普政府甚至稱他們那些不符合事實的說法為「另類事實 (alternative facts)」,公然不顧真假之別,就更被認為足以支持「後真相時代」之說。
然而,這個說法未免太誇張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是一個重智的傳統,對主觀和客觀的分別有明確的意識,重視真相或事實的客觀性;經過十六世紀的科學革命而發展出現代科學後,西方人對客觀真相的重視,只有增加,不會減少。特朗普的支持者應該大多數並非不顧真相,而是不相信特朗普經常講假話,或認為他間中講的假話根本無關痛癢。其實,特朗普自己就不斷批評主流傳媒在報道「虛假新聞 (fake news)」,這表示他也要擺出一個重視真相的姿態。
事實上,沒有人可以完全不顧真相,理由很簡單:我們在現實生活的大大小小事情上都需要真相,基於虛假資料或錯誤信念所作的決定,大多會引致我們不想得到的結果;簡單如由甲地往乙地去,如果方向資料有誤,即使最後能到達目的地,也會多走冤枉路和浪費不少時間。
有些人對東方傳統有一個講法,就是重德遠超於重智,因此東方發展不出科學;是否整個東方文化都是這樣,那較難說,但這個講法至少對中國文化而言是有些道理的 — 中國文化注重個人品德修養遠多於強調客觀知識的追求。儒家經典《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由個人求知學習,發展到政治上的能力,中間連繫的是正心誠意,很明顯由始至終最注重的是培養德性。
那麼,在這個重德而相對不重智的傳統裏,中國人會不會比西方人較為不重視真相呢?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即使中國人比西方人較為不重視真相,這個分別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大,因為中國文化十分重視誠信,孔子就很明確地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在政治上他也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有誠信的人 (或執政者) 說真話,不會說假話騙人,因此,一個以誠信為主要德性的文化傳統,就算不直接重視真相,也至少是間接重視真相的。
無論如何,「有誠信」和「說真話」(或「不說假話」) 確實是不同的概念,因為說真話不一定出於誠信 --- 誤導的說話可以全是真話,但目的仍然是騙人。真話重要,但對於人倫、政治、和社會來說,誠信也許更加重要。老子說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 ,雖然不是普遍的真理,但點出了誠信不只是說真話,而要有道德上的承擔,例如不怕得罪人。另一方面,有不少人認為中國人特別虛偽和互相猜疑,十九世紀在中國傳教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 (Arthur Henderson Smith) 在名著《中國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就表達了這個看法。假如這個看法是對的,那不表示中國文化不重視誠信,結論反而應該是:由於中國文化太重視誠信,做不到的人只好假裝有誠信,那便是虛偽;由於太重視誠信,卻不相信大多數人做得到,只好互相猜疑。要是這真的是中國文化的現實,那不可謂不諷刺矣!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8年3月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