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壹週刊 - 1101 - 無定向風 妙不可言的競爭

 

妙不可言的競爭

2011年04月14日

家小電郵通報:美國手機市場有大收購,居第二位之AT&T(大阿哥為 Verizon)要以 396億美元收購鯁頸四 T-Mobile;更作條件反射式之附筆曰:寡頭壟斷,手機費勢將大加矣。
不出三數天,《經濟學人》週刊報導了此項收購,更以社論反對其事。立論亦是像家小那樣從市場佔有率出發,咬定完成收購,美國的手機市場從此由AT&T及 Verizon瓜分,共佔七成市場;寡頭壟斷,消費者肉隨砧板,任其魚肉矣。
與此同時,「我的朋友」曾健時( Holman Jenkins Jr.),在他《華爾街日報》的地盤加入論戰,對什麼市場歸邊,不利消費者之說可不置一詞;反而指出立法墮後於科技發展釀成手機頻譜( spectrum)「不足」,故此這宗收購是一場頻譜爭奪戰,而非旨在壟斷市場以魚肉消費者。

「市場佔有率」了無意義

健時兄是個沒有讀過海耶克的海耶克信徒。跟海耶克一樣,他並不認為「市場佔有率」般統計數字代表了什麼。微軟佔了電腦平台軟件九成市場,是絕對的壟斷了吧?可是蘋果的 iPad一出,誰還管得你微軟佔有多少個平台?
要而言之,在海耶克眼中市場運作妙不可言,競爭更是扼殺不來的;哪怕你有八成、九成以至十成市場佔有率,亦不可以安枕無憂。明地暗裡,不知多少人——包括無數的奇才、天才、自命天才的庸才——在覬覦你那碗安樂飯。今天你的市場地位不可一世,一覺醒來,你有可能什麼也沒有了。相信正是這個原因吧,健時兄便不屑齒及「市場佔有率」一詞了。
事實上所謂「市場佔有率」往往只是一場數字遊戲而已。即以《經濟學人》的報導而言,便煞有介事的指出,讓AT&T作出收購,其壟斷地位將較其表面的「市場佔有率」來得更大。此話怎說?
潮流所趨,人們大都捨傳統手機而改用 iPhone般的智能手機。在美國,推出 iPhone之初,由AT&T獨市經營;順理成章,AT&T的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便比對手大許多許多了。如此一來,完成收購後,AT&T又焉能不進一步壯大其壟斷地位?市場佔有率大即是壟斷地位強,也就是壓搾消費者的本領高,按這個邏輯出發,那又焉能不速速祭出有形之手,禁制這宗「明顯」地有損消費者利益的收購?

生身父母亦可替代

可是天曉得「手機市場」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嗎?未有手機之先, call機是主要的「流動通訊工具」;可是有了手機——甚至有了智能手機——我一些朋友可還繼續使用 call機。智能手機、手機及 call機是同一個市場嗎?抑或它們各自有其獨立市場? iPad又在這個「流動通訊工具」市場扮演個什麼角色?
iPhone夠簡單了吧,只是蘋果才有得生產。但要弄清楚什麼是「 iPhone市場」便不大容易了。那到底是指 iPhone的硬件市場,還是指像AT&T般專門為 iPhone提供網絡的電訊商市場?(現今 Verizon亦加入這個市場,分一杯羮了,情勢更為複雜。)
又如飲品市場。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無疑是所謂 cola市場的主要成員,但雪碧、玉泉等「非 cola」又可否歸入這個市場?蒸餾水、礦泉水、人工礦泉水、橙汁、加氣橙汁……還有啤酒加雪碧的 Shandy又算不算呢?

於此可見,所謂「市場」的範圍界限總不是那麼容易說得清楚的。像《經濟學人》那樣說這個、那個市場如何、如何,到底又有什麼意思可言?若然市場的範圍、規模大小都不大好說,煞有介事地計算出來的「市場佔有率」(我見過有些是精確至小數點後兩三個位數字的)又有意義麼?愚見認為,只要有代替品這一回事,便難以言「市場佔有率」了。科學昌明,生身父母尚且可以替代了,還有什麼東西是沒有代替品的?
若然「市場佔有率」作不了什麼,按這個數字推論出的什麼壟斷呀、欺詐魚肉消費者呀,又有意義麼?若然除了字面驚嚇,這些駭人得很的字眼都無甚意義,動不動便祭出有形之手禁制合併收購,或立法防止壟斷、促進競爭,便可收促進消費者利益之效了嗎?

意願不等於實效

這不是說做生意的不會試圖透過收購合併壟斷市場,魚肉消費者以增加利潤。他們絕對會有這樣的念頭。生意人有這般盤算,跟消費者四出打聽、貨比三家以圖執平貨,其出發點並無二致。然而意願跟實效從來都是兩碼子事。黃金屋、顏如玉何嘗不是古時讀書人追求的理想?古往今來,如願以償的,又能有幾人?
做生意的,沒有是不會想盡這種、那種辦法提高利潤的。不管那是像 AT&T那樣,藉 着收購提高「市場佔有率」(或是健時兄說的增加頻譜),還是跟電話製造商結盟作獨市專營、鎖定客路,或是鑿空心思,設計這種那種計劃綁死顧客。不管這些技術、招數如何高超,除非動員到政府禁制對手入市,否則誰又可以保證行家不會改良技術、招數,再又提高服務質素以搶客?
即使用專利、知識產權等辦法防止行家搶走自己那碗安樂飯,那也不表示便可以永遠享用獨市利潤。曾幾何時,差不多所有老外朋友都人手一部「黑莓」( Blackberry),須臾不可離,以便時刻盯 着從四方八面傳來的電郵。可是 iPhone一出,獨步智能手機市場的「黑莓」便像是給下了降頭那樣。早幾天,生產「黑莓」的RIM公司甚至發盈警了。

殺錯良民

諷刺的是,研發 iPhone之時,蘋果的喬布斯可能根本便沒有把「黑莓」放在眼裡,更不用說以之為競爭對手。然而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世間上確又到處都是「始料不及的後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
萬一「黑莓」不幸自此消沉,那亦是誤中副車而已。這也就像私人電腦面世,殲滅掉打字機那樣:三十年前IBM推出私人電腦之時,他們又何曾想過是以 Underwood、 Royal、 Olevetti、 Brother等等打字機製造廠為競爭對手?打字機廠商發夢恐怕也想不到他們命中有個叫私人電腦的末日剋星。競爭起來,意圖從來都並不等同後果的,像私人電腦般地殺錯良民淘汰打字機的案例,更是無日無之。
當下蘋果的 iPhone、 iPad賣斷市,水貨炒賣熾熱,利潤可觀。這門獨市生意會持續下去,直至永遠嗎?不用我說,相信大家已先驗地知道答案是什麼了。肯定不會。大家當又記得,IBM的個人電腦——及微軟——尚未面世,先已有了蘋果個人電腦。可是不消兩三個回合,蘋果便瀕於沒頂,而喬布斯甚至給擯了出局。以微軟今日的財勢,蓋茨理應可以逃過喬布斯般的厄運,得以「善終」,但我敢寫包單嗎?鄙人沒有這個膽量。

競爭基因

蘋果的 iPhone現今無疑紅極一時,可是以銷量而言,已給 Android為平台的智能電話趕過頭來。兩種手機我都沒有用過,難以言這樣的「市場佔有率」的比併有否意思。可以肯定的是,哪怕有一天 Android手機把 iPhone殺個片甲不留,那亦不表示它們便從此雄霸天下。天曉得這一刻不已有人在研發這種、那種產品技術,一個不為意便像個人電腦幹掉打字機那樣淘汰手機?
沒有錯,競爭就是這麼有意思的了。你以為收購合併增加「市場佔有率」便可以發達了嗎?平地一聲雷,你的所謂「市場」可能便消失於眼前。打字機固然如此,攝影菲林、錄影帶……亦不例外;新近有個說法,寬頻普及,DVD將命不久矣。不管喜歡與否,競爭是人類基因的一部分。在競爭基因驅使下,市場從來都是動態得很、無從規範界定的。
從「市場佔有率」出發,捏造所謂壟斷暴利之說以煽動民情,為干預張本,要麼那是對現實世界了無認識,人云亦云。要麼便是強物情、就己意,以施展救世抱負。不管干預是出於無知抑或是為了拯救世人都來得同樣恐怖啊。

補白:選擇自由萬能

放大圖片

繼幼稚園學券後,特區推出長者醫療券,其主旨是消費者的選擇自由促進競爭,裨益眾方。不意這個自由意念竟然被應用到減肥瘦身上去。
癡肥成災,起碼三成美國人體重超磅,為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後果堪虞。鄰國加拿大學者 Neil Seeman及 Patrick Luciani從自由出發,建議發放「瘦身券」( healthy-living vouchers)讓人上健身班、見營養師、買蔬果等對付癡肥。果有瘦身奇效,選擇自由又豈不萬能哉?

楊懷康

(楊懷康)

壹週刊 - 1101 - 無定向風 妙不可言的競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