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分享] 诗人邓拓:写给妻子的情书均有诗词

诗人邓拓:写给妻子的情书均有诗词

他不到三十岁时出版了《中国救荒史》;

他主编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专栏《燕山夜话》被称为中国现代杂文的高峰;

他捐献给中国美术馆的书画成为镇馆之宝;

他是因为"文革"而自杀的第一人……

邓拓与妻子丁一岚

邓拓从1949年到1958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人们记忆中的邓拓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忠诚地坚持着党性原则。著名作家袁鹰上世纪五十年代调到人民日报社,在邓拓领导下做文艺编辑工作。在袁鹰的印象中:邓拓"他不计名利,淡泊明志,待人宽、责己严,从不摆领导架子,尊重不同意见,从不搞一言谈。全报社从上到下一律称他'老邓'。少数年轻人或者工勤人员尊称'邓拓同志',但是从没有人称'邓主编'。有事去他办公室,可以推门而入,不用经过秘书,偶尔他也会走进编辑办公室闲聊或者查古籍。"

但是在反右运动前后,邓拓因为没有充分理解"阳谋"而受到批评和冷落。学者李辉说:"1957年的1月,在别的报纸积极鸣放时,《人民日报》却与众不同地发表了不赞同鸣放的文章,同时他还阻止了报社很多人的鸣放。后来,他默默承受了'书生办报'甚至'死人办报'的批评,可有的人却因为他的缺少'政治谋略'而避免了成为右派的厄运。"

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至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袁鹰清楚地记得送别会议上,邓拓讲话结束后念了一首七律,这就是著名的《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念到"文章满纸书生累",他还特地提到前几天还有位老同志说他"书生习气未能无"。当天晚宴敬酒,邓拓要袁鹰也写首诗给他,"我当时满口答应,也真打算写,而且步他的原韵,不料拖到二十年后才写出来,已成一首挽诗:血海冤沉不记年,星霜历历付云烟。峥嵘风骨追高范,锦绣才华迪后贤。劲骨遭谗甘愿折,蛾眉见妒敢争先。诗魂今日应无憾,泪溢银河注九天。"

磨了仨月,才答应写《燕山夜话》

"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当年《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拼版时会在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空白,等着邓拓《燕山夜话》的新米下锅……"

邓拓跟《北京晚报》的缘分始于五色土副刊刊载《燕山夜话》,而他的死跟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黑话"也很有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曾撰文《邓拓自杀前的抗争》,谈到《燕山夜话》的缘起。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到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分管文教工作。从1961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的一些错误做法。对此邓拓积极拥护。

1961年初,北京日报社社长范瑾传达了邓拓关于报纸宣传的讲话,大意是要提倡读书,报纸要多发一些古人发愤图强、发愤读书的故事。这是与提倡人们和灾难斗争有关的。

听到这番讲话后,《北京晚报》编辑顾行和刘孟洪找到邓拓,请他给晚报写文章。"磨"了三个月,邓拓答应在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设专栏。顾行与刘孟洪合写的《邓拓同志与他的燕山夜话》一文中回忆道:"他一看到我们,就先开了一句玩笑'逼债的来了。'他从桌上拿起已经写好的两张纸片递给我们。一张写的是《燕山夜话》,另一张写的是马南邨。他说'栏目就叫《燕山夜话》。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马南邨是笔名。马兰村原是我们办晋察冀日报所在的一个小村子,我对它一直很怀念。'"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燕山夜话》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倡导读书之风。

[NextPage第二页

1945年抗战胜利,邓拓即兴作"清平乐"一阕

《燕山夜话》轰动北京

成美、顾行合写的回忆说:"因为副刊必须头一天预先拼版,我们和邓拓说好,副刊预拼时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版面,他头天夜里把文章写好,当天一早由报社派人取回,看完就发排上版。我们还说好,由于《燕山夜话》文章引证的材料浩繁,很多篇章的出处在报社的图书资料室无法找到,因此所有引文都由他自己核对。这以后,一篇篇字迹潇洒有力的《燕山夜话》文稿,便源源不断地来到晚报。当时,邓拓是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即使他到外地视察工作,也都准时把稿件寄到编辑部。只有偶然的两三次,由于工作太忙,他头天夜里没有时间动笔,就在当天一早赶写出来发到报社,一次也没有影响报纸发稿。他的每一篇稿子都字迹清楚,干干净净,他所引用的资料,翔实有据,连标点符号也准确无误。自《燕山夜话》在晚报刊载以来,对文中所引用的浩如烟海的史料,除一处有一位读者来信提出质疑外,没有发生过差错。"

《燕山夜话》刊出后轰动北京,影响全国,各地都学《燕山夜话》办起了知识杂文专栏。老舍刚读专栏的时候不知道马南邨是谁的笔名,夸奖说:"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仅1961年3月到1962年3月的一年时间内,《北京晚报》编辑部就收到了读者写给邓拓的来信400多封。信来自全国各地,有工人、教师,也有中央的领导。成美、顾行回忆说:"人们在信中不仅谈得到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纷纷给《燕山夜话》出题目、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和读者之间这样广泛而生动的思想交流,这样畅所欲言地通过报纸进行交谈,是我们在多年的报纸工作中所仅见的。"其中一篇《长发的故事》,就是应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编采专业的一名学生来信要求所写。

《三家村札记》与吴南星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新闻记者要向农民拾粪一样,零敲碎打地积累学习。这些是邓拓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邓拓还鼓励新闻记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用农民举例:"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拿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植物的生长。"

《燕山夜话》刊出轰动北京以后,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也想让邓拓开专栏,他就拉着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和副市长吴晗合用吴南星这个笔名,合写专栏"三家村札记"。

学者李辉认为邓拓短短几年的杂文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燕山夜话》里,我们听到了那个艰难时代与特殊历史环境中发出的声音。他反对浮夸,他主张实事求是,他赞成真正的百家争鸣……"

众多邓拓新闻思想的研究者也认为,邓拓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强调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报纸要做关心群众的"热心人"。这些新闻思想在《燕山夜话》中都有体现,从而使《燕山夜话》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人文关怀精神和文化拯救意识,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反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及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

1962年3月21日,邓拓为《北京晚报》作的题画诗

"邓拓最早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并不是杂文而是题画诗……"

成美曾回忆说,邓拓最早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并不是杂文而是以左海笔名发表的题画诗。在中国作协举办的邓拓百年纪念座谈会上,邓拓女儿邓晓虹回忆起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不少题画诗,例如1962年三月题吴作人绘《黑天鹅》图:"《秋波媚·黑天鹅》:雍容闲雅泛涟漪,红啄黑绒衣。几声密叫,两丛新苇,未解双飞。连天冰雪离乡土,何幸到京师?春风吹梦,湖波送暖,唯我先知!"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却被诬陷为别有用心。

邓拓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写给妻子的每一封情书都附有诗词。十年动乱,有两方题诗丝帕被丁一岚女士缝在贴身的棉袄里,颠沛流离,辗转下放,绢上的墨迹全被汗水浸湿。

1966年,对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的猛烈批判拉开了"文革"大幕。《燕山夜话》成了"反党黑话","三家村"成了"反党集团"。1966年5月中旬的一天,邓拓给吴作人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嘱咐他们夫妇要看开一些看远一些。5月17日,邓拓伏案疾书到深夜。邓拓在这封6000字的遗书中最后写道:当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让我再一次高呼: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全世界的胜利万岁!

从中,我们依然清晰可见诗人的壮丽情怀……

邓拓也给妻子写短信诀别。他说,一岚:我因为赶写了一封长信给市委,来不及给你们写信。此刻心脏跳动很不规律,肠疾又在纠缠,不多写了……今后你们永远解除了我所给予你们的精神创伤。永别了,亲爱的。

《北京晚报》也在这一年停刊。

补白

镜头一

邓拓书房再现

今年是邓拓百年诞辰,为此现代文学馆特意布置了一间书房,书桌前是一幅鲁迅和瞿秋白的木刻,同时展出的还有邓拓于1961年9月写下的一首青玉案《战友——鲁迅和瞿秋白》:"凄风苦雨寒天短,最难得知心伴。长夜未央相待旦;论文谈道,并肩伏案,不识何时倦。投枪掷去歼鹰犬,翰墨场中久征战。笔扫敌军千万万;普罗旗号,马列经典,艺苑流风远。"这时的诗中不乏书生的执拗。而另一首《颂山茶花》末句所说"断骨留魂证苦衷",被邓拓夫人丁一岚认为是不幸地预示了1966年的悲惨结局。

镜头二

跟儿子的最后一面

纪念邓拓百年之际,邓拓的次子邓壮回忆起和父亲的最后一面。当年他只有十三岁,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听党的话、要热爱党,但是报纸上说爸爸"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父亲去世前的那个星期天,邓壮离家返校,他去和父亲告别。邓拓正在办公桌前看报纸,上面写的都是批判他的文章。邓拓没有刮胡子,看起来非常苍老疲倦。十三岁的邓壮真诚地对父亲说:"老师教育我们,犯了错误能改正就是好孩子,现在人家批评你,你只要改正了就是好爸爸。"邓拓听完露出一丝苦笑,向儿子摆摆手。这就是邓壮最后一次和父亲说的话。直到一年多后,才知道父亲已不在人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