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中國航天突破後發優勢推動神九升空 .李永峰

 

中國航天突破後發優勢推動神九升空 .李永峰

神舟九號太空船發射,運載包括首位女太空人的三名宇航員升空,展現中國航天突破的後發優勢。中國近年全方位開拓太空,包括探月的嫦娥計劃、構建宇航員長期居留的空間站計劃、探測火星計劃,以及涉及導航定位的北斗衛星、落實氣象考察的風雲系列衛星等,項目之廣超過美俄。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為太空探索提供了財政基礎,而航天部門體制改革,區分軍用與民用,有利航天事業的發展。


在熊熊的焰火中,轟鳴的火箭,運載著三位宇航員從甘肅省酒泉航天發射場升空,電視機前無數觀緊張地盯著畫面,這是六月十六日下午六時三十七分,中國神舟九號太空船升空的一剎那。
這一剎那的背後,其實展現近年中國航天發展的後發優勢,正在全方位開拓太空,也開拓了中國全新的國運。它同時推進多項航天項目。除了這次神九之外,更有探月的嫦娥計劃、構建宇航員長期居留的空間站(太空站)計劃、探測火星計劃,以及針對地球的各項衛星應用,尤其涉及導航定位的北斗衛星、落實氣象考察的風雲系列衛星等等,都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
加拿大軍事專家平可夫認為,即便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中國所涉及的面也是最廣的。同時運行的有大型運載火箭、宇宙空間站、登月計劃、三十多顆衛星同時進行的北斗衛星系統,美國和蘇聯從來沒有同時進行過這多的項目」。 澳門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說,日本的航天業差不多和中國同時起步,但挫折很多,如今已大幅落後於中國。
六月十九日,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對接之後,進駐天宮一號實驗艙開展實驗。這一次,中國第一位女宇航員劉洋受到中國百姓的熱情關注,另兩位宇航員景海鵬與劉旺同樣肩負重要使命。他們此行攜帶了活體蝴蝶,在這裏進行神舟與天宮的手動對接、醫學實驗、測試通信系統、驗證失重生理效應相關防護技術等,在「天上」停留十三天,為後續空間站的建設提供實驗基礎。軍事評論家黃東說,劉洋不是普通的軍人,她具有專家背景,在太空中充分發揮專業的知識。
自從二零零三年神舟五號搭載宇航員楊利偉成功返回地球、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成功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後,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幾乎每一年都有重要新聞面世。
從系統工程來看,這似乎與中國獨特的「舉國體制」有關,「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提法,在航天事業發展上作出了最佳的實踐。這與中國最近二十年來的體制改革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巨大關係。在國庫寬裕的情況下,可以作出「資本密集」的投入,透過長期的籌劃,參與這場人類文明的昂貴遊戲。
一九七七年由美國發射的「旅行者一號」(Voyager 1),三十五年之後才抵達太陽系的邊緣,現在還在不斷前進。中國探月的嫦娥工程,從二零零三年動,要到二零二零年以後才可能完成。這都顯示出,任何一項太空探索都需要長期的堅持與等待。中國當下的體制中,政府的意志不容易受到動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長遠計劃的實現。長期參與中國航天事業的中國航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經理劉超英說:「現在上了天的航空項目,都屬於九二一工程,是九二年動的工程,二十年後都結了果」,「這是個很長的周期」。
同時,由於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兩大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積累了足夠的科研理論基礎,培養了眾多科技人才,令中國有所借鑑,也讓中國得以發揮後發優勢,在航天領域獲得突破。
另一方面,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為太空探索提供了財政基礎。劉超英說:「我八十年代末參與航天事業的,真的都是精打細算」,「中國對航天的投入是不多的,和別的國家比更微乎其微了,所以只好特別勤儉、反覆測驗,一定要求特別精確、盡量一步到位,不可能讓你反覆試錯」。「可能這兩年GDP很高,但二十年前並非如此。現在有錢投入,但也不可能立馬發展起來。」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航天部門在九十年代開始進行體制改革。一九九三年,中國的航天航空部一分為二,成立國家航天局與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其中,直屬於國務院的國家航天局,專門負責管理民用航天和國際空間合作事務;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則整合此前屬於國防科工委系統的航天產業。
一九九八年,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再度一分為二,成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進一步劃分民用與軍事領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科技)專門研究衛星和飛船,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科工)則專門研究導彈。
如果全部屬於軍事部門,可能會導致兩個後果,一是遭到西方在技術上的封鎖;二是懾於保密原則,無法與民間機構進行開放的合作。現在,專注於太空探索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集中於民用領域,讓它得以獲得開放的可能。目前,下屬於航天科技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已與多民間機構甚至境外機構展開合作,推進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亮說:「一般來講航天項目都是比較開放的,但是也有一些顧慮,這是很正常的,外國也是這樣,例如美國也有很多項目不允許開放。」「中國現在還不能全面開放,但也在慢慢改變,現在,香港理工大學跟航天五院有一些合作,我們在外面也可以共同研發。」
美國飛行器衝出太陽系
就在中國人為神舟九號的升空而興奮不已之際,已經孤獨旅行了三十五年的美國「旅行者一號」飛行器,安然抵達太陽系邊緣。美國太空總署(航天局、NASA)在六月十四日發布消息稱,「旅行者一號」可能將於二零一二年年底飛出太陽系,成為第一個進入恒星星際的人造物體。
抬頭仰望星空,神秘而肅穆,人類有太多未解之謎。地球是不是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遙遠天邊,是否真有外星人存在?我們有沒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宇宙的盡頭在哪裏?人類的終極命運會是什樣的?從遠古開始,正是這些未知的謎題,刺激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時至今日,人類雖然掌握了基本的航天技術,可以讓衛星上天,可以在地球軌道上建立空間站,甚至也可以將旅行者一號發射至太陽系之外,但面對浩瀚宇宙,人類的認知依然有限。正是這種對未知疆界的探索,從根本上推動著人類的太空事業。
在一九七七年由美國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到目前為止是離開地球最遠的人類使者。這個重達七百多公斤的空間探測器,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片唱片,上面有人類用各種語言所表達的問候,也有人類的音樂、圖像等等。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它向地球傳回自身所觀測到的各項資料,幫助科學家增進對太陽系的認識。它最終將會在二零二零年之後,關閉科學儀器,開始無目的漂流,也許數百年或數千年之後,被外星人所發現,而成為人類與外星人溝通的橋樑。
中國所推進的天空系列、嫦娥探月工程,以及二零一一年與俄羅斯共同發射、探測火星的「螢火一號」等,都與「旅行者一號」一道,在拓展人類文明對宇宙認知的邊疆。
而其實,除了形而上的動力之外,世界各國發展太空戰略,同樣也有軍事和經濟的理由。
北斗系統玄機
在中國各項太空探索的計劃中,有一項與每個平民都關係密切的工程,這就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計劃將於二零二零年建成的北斗系統,屆時將由三十五顆衛星組成,它將會為全世界提供民用和軍事的定位服務。也許,未來行駛在非洲大陸的某輛汽車,航行在南太平洋的某艘漁船,或者南美熱帶雨林的某群探險家,用的不再是美國所開發的GPS定位系統,而是中國的北斗系統。而刺激中國開發北斗系統最直接的原因,卻是出於軍事上的擔憂。
一九九三年,中美之間爆發了「銀河號事件」,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國商船「銀河號」,在國際公海上遭美軍強行檢查,檢查前銀河號所使用的由美國開發的定位導航系統突然停止使用,這令中方大為震驚。一九九六年,台灣海峽局勢緊張的時候,中國軍隊的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也曾受到過GPS信號中斷的干擾。其實不止中國,目前俄羅斯也在推廣自己的格洛納斯系統,歐洲則開發「伽利略」(Galileo)系統。日本和印度,作為新興的大國,同樣也研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日本有准天頂衛星系統(QZSS),印度有IRNSS區域導航衛星系統。
不僅是定位系統,更多的衛星應用已經成為未來武器應用的核心。軍事專家平可夫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未來大規模的戰爭,關鍵是爭奪太空權。通訊、偵察、指揮都已經太空化了,實際上就是星球大戰。現在各大國都把對衛星的打擊作為戰爭的第一擊。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候,已經有五十多顆衛星參加戰爭了。太空已經成了戰爭的新邊疆。」
軍事的價值固然重要,經濟的意義則影響更為深遠。美國曾有一份報告顯示:「向航天科技領域每投入一美元,就能從整個經濟領域得到八美元的回報。」參與中國嫦娥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亮表示,航天技術對品質的要求非常高,一個小儀器如果達不到要求,可能導致整個工程都會被拖累。更重要的是,航天開發能帶動了整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中國產品的質量,在國際還有一段距離,主要是因為中國沒有國內的市場需求」,「長期做一些低價的產品沒有出路,有了高端的需求,製造業才可能升級」。
美國和蘇聯曾從五十年代開始,掀起了狂熱的太空探索浪潮,運載火箭、人造衛星、登陸月球、探索外太空、星球大戰等等,都是在美蘇之間相互競爭之下激發出來的進步,而它們所推動的民用經濟效應更是無法估量。但近年來,它們熱情卻大大降低。NASA的撥款近年來逐年下降,二零一零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更否決了小布殊在任時期提出的重返月球計劃,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著陸後,美國所有的太空梭已全部退役。NASA也推出新的裁員計劃。自從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之後,繼承了蘇聯航天基礎的俄羅斯,由於人才的流失和經濟的壓力,在太空探索方面更是力不從心。二零零一年,曾是蘇聯航天技術象徵的和平號空間站,因部件老化且缺少經費,主動墜毀到了南太平洋海域中。
中國神舟九號的發射,雖然極大促進了民間對於太空探索的關注,但由於現實社會貧富懸殊,不少老百姓民生艱難,很多網民感慨於天上人間的落差,也對耗資巨大的飛船計劃提出批評。新浪微博的網民「李學鵬」認為:「神九是一場鉅資打造的失敗的公關秀。」他說:「神九好比悍馬,美國人停產,中國人搶購;最重要的是,神九的發射,促成中國人集體思考:錢為民所用,還是為國所用?究竟是巨大的社保窟窿重要,還是已經被證明沒有實際價值的太空梭、空間站重要?」另一網民劉進說:「一個控制不了房價和物價成長過快、解決不了大學生就業、沒有完善的公民福利保障政策、戶籍制度改革銷聲匿跡、食品安全如同兒戲、政府貪污腐敗、城管鬧事街頭、貧富差距令人震驚的國家,居然可以把太空人送到外太空,足以說明:『想要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比登天還難!』」
中國現代化新路徑
其實,在美國和俄羅斯放慢探索太空的步伐之際,並非只有中國在加大航天投入,其他的新晉大國,比如印度、日本和韓國,甚至也包括巴西,同樣都有宏大的太空計劃。印度的大型運載火箭與「月球初航」計劃令世界矚目;日本對深空探索的投入甚至超越中國;韓國則將航天工業當成國家實力的體現和戰略安全的保證,「羅老」系列火箭雖然命途多舛,但始終堅持不懈。作為國際著名的航天專家,香港理工大學的容亮教授同樣也曾接到過印度的邀請,希望他能參與印度登月計劃。印度研究學院教授蘇布拉馬亞曾表示:「印度在製造業領域已經落後於中國。如果不抓住登月機會,將其作為刺激印度整體科研能力騰飛的一大舉措,印度與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差距將會更大。」中國航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經理劉超英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表示:「航天的力量體現了綜合國力的較量。」正是這種認知,推動更多的國家加入到太空探索的行列中來。
隨著神舟飛船、空間站、北斗衛星系統、探月計劃、火星計劃等等太空探索的實施,中國必將能收穫它所期待的軍事和經濟收益,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計劃是否將為人類的未來開新的希望之門,讓中國發現現代化的最新路徑?中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說:「太空開發與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揚帆遠航到一片未知的大陸上去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取得我們需要的資源,一個更好的生活。」中國天上的成就,是否終究會帶來神州人間的幸福?這是十三億中國人的期望,也是十四億全球華人的期望。(實習生江雁南與陳卓儀參與採訪與資料整理)■

獨家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容啟亮
港人參與中國航天傳奇

香港理工大學參與中國航天傳奇,承擔部分儀器製作,投入登月項目。


在香港回歸中國十五週年之際,很少人知道香港科學家參與中國航天發展的傳奇。香港理工大學目前已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太空探索方面展開多項合作,包括航天儀器的製作、宇航員服裝、醫學實驗等。
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容啟亮,在十幾年前,因為與一位牙醫朋友合作,將他們設計的牙醫鉗帶到當時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而開始進入航天領域。現在容啟亮已成為國際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他曾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研發登陸火星的「岩芯取樣器」;也曾研究開發過「行星表土準備系統」,搭載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可惜後一項任務已於二零一二年一月份失敗,探測器墜毀在了太平洋。參與中國多項航天項目的容啟亮近日接受亞洲週刊專訪,以下是訪問摘要:
你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與國家航天局合作?
我們一直有項目合作,正式簽約是一年多前。我們主要是跟航天五院合作,承擔國家的任務。我們向國家申請項目,每一個項目都要經過審核才開展。我們負責研發跟設計,製作也在理工大學的工業中心。
歐美高校會有像你們這樣的申請者嗎?
我不知道,應該沒有,因為美國不允許他們的公民參與中國的高科技發展。美國都不允許了,那其他跟美國有關的歐洲國家也不會跟中國做高科技交流。一般高科技零部件都要簽署不可轉移合同。我們做很多不同的研究項目,除了航天項目之外,我們都會跟美國買零部件。但要轉移到中國大陸的項目,我們就不會跟美國買零部件了。
中國大陸的大學對航天項目的參與度如何?
很多大學會參與研究,但沒聽說參與製作航天儀器的。
中國航天工程大概會拿出多少項目與民間合作?
不太清楚,應該不會太多,因為這個責任很大的,所以沒有什麼經驗的機構是不會給你做的。沒有經驗的機構,一個儀器裝上去整個機器都會被你拖累的。
你跟歐洲太空總署合作製造的儀器,與現在中國的有區別嗎?
全部不一樣,因為航天的東西並不像其他產品,做一個全都適用,航天儀器要配合整個飛船的設計。每一個國家設計的飛船都有其特性,所以設計的儀器也要符合需求,最重要的是設計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樣。還有品質管理、研發程式都不一樣。
日本和印度的航天項目有找你合作了嗎?
很久以前印度找過,但是拒絕了,因為印度的登月項目主要是俄羅斯人在做,印度只做一部分,技術還不是很成熟。
這次升空的神舟九號,你們有參與嗎?
沒有,因為我們主要參與的是登月,我們做機器人項目。載人航天是另外一個項目。嫦娥二號就有我們的設計,我們做圖像採集的相機。嫦娥三號也會有我們的設計,我們負責月球資源的取樣與封裝技術。
美國現在已經放棄登月了,您覺得中國做這些航天工程意義何在?
美國放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資金問題,一個是技術不行。阿波羅登月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要重新做需要花很多精力。現在美國都搞金融經濟,沒興趣搞科技了,所以現在美國也在重整理工科教育。中國要有比較高端的需求才能有出路,長期做一些低端的產品是沒用的。中國的產品在國際還有一段距離,主要是因為中國沒有home market(內需市場),先要有這個才能走到國際去,高科技產品全都是本地要先有市場。
中國的載人登月什麼時候能實現?
可能他們有想法,但是國家還沒有這方面的準備,因為這個項目是要國家批的。現在要等嫦娥計劃完成了國家才會想怎樣進一步發展航天,太早做是沒意義的,主要重點是航天要對不同領域的科技做出貢獻。(李永峰)■

中國火箭發射超美趕俄


運載火箭是當今人類航空核心技術和主要航空運載器,也是一國太空實力的指標。二零一一年中國航空以全年十九次航天發射,首次在年度航天發射總數上超過美國,僅次俄羅斯,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逐步發展成多發射任務需求、四個系列十二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
截至二零一零年底,中國航天累積已進行三十次國際商業發射,用戶包括:美、法、德、日、印度、巴西等十二個國家,發射三十六顆商業衛星,完成六次搭載服務,實施四次國產衛星在軌交付。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國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中國成為繼法國、美國之後,第三個步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一九九零年至九九年商業發射佔中國同期發射總量六成,佔國際市場份額百分之七至九。九九年後,由於美國參議院出籠《考克斯報告》(Cox Report),對中國航空進行「竊取機密」的無端指責,美國在國際上打壓,此後六年中國再沒有獲得西方衛星運營商的發射合同。
中國近年來在發射次數上趕超了歐洲,主要是有國內強大的需求,和價格較低,具有競爭力。從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首次發射,到二零一二年六月累計發射一百六十三次。(江雁南)■

美國航天是沉睡兔子?

美國航天受經費和民意制約,如沉睡兔子,而中國則是穩步前進的。


如果將太空角力比作兔賽跑,中國是穩步趕路的,美國卻像沉睡中的兔子。這邊中國神舟九號上天,登月計劃、空間站計劃等同行並舉;那廂美國經濟持續低迷不振,民間批評太空總署(NASA)浪費國帑的聲浪不斷。冷戰時期的上世紀六十年代,NASA的預算佔聯邦總預算的比率曾高達百分之四點五,如今則多年在百分之零點六左右徘徊,且有逐漸下降之勢。曾經輝煌一時的NASA如今光芒黯淡。
二零一一年,NASA的航天飛機項目(Space Shuttle Program)宣告終結。從一九八一年「哥倫比亞號」(Columbia)首次成功升空以來,三十年內數百名宇航員由航天飛機送上太空。然而航天飛機的安全性能並不理想,「挑戰者號」(Challenger)與「哥倫比亞號」相繼隕落,加之發射成本昂貴,前總統布殊在二零零四年宣布了航天飛機的退休計劃。隨著去年七月「亞特蘭蒂斯號」(Atlantis)謝幕之旅的結束,美國的「航天飛機時代」走入歷史。
NASA於二零一一年宣布將啟用全新的航天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稱它會是「美國自土星五號(Saturn V)運送阿波羅號(Apollo)登月以來最強勁的推進器,能把宇航員帶往從未觸及的太空領域」。不過這一系統仍處於軟件開發階段,預計開花結果仍需假以時日。
前蘇聯建造的「和平號」空間站於二零零一年結束服役後,由美國NASA主導建設的國際空間站可以說是人類目前在地表之外唯一的長居地。然而國際空間站預計於二零二零年前後退役,而美國並無新建空間站的計劃,留下的空白或將由中國的「天宮」填補。此外,NASA的火星探索也屢屢受挫。零七年因為方案衝突,「火星偵察兵計劃」(Mars Scout Program)被迫宣布延期。今年二月,美國國會削減預算,原本與歐洲合作進行的火星探測計劃也被迫取消,歐洲轉而與俄羅斯開展合作。面臨資金不足、項目運轉不暢、人才斷層等問題,NASA步履維艱。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NASA的風光不再也提供了新契機,使航天技術和GPS系統、偵查衛星一樣,由軍用逐漸轉為民用、商用。今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國的「飛龍號」(Dragon)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成為首個到達國際空間站的民營商業宇宙飛船。未來美國航天的發展,官方主導的趨勢或會繼續減弱,同時,曾經高不可攀的航天技術也將飛入尋常百姓家。(陳玫)■

獨家專訪: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之女、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領導劉超英
航天自力更生的自豪感 .江雁南

劉超英追溯父親劉華清及鄧小平等對航天發展的貢獻,強調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並在失敗挫折中奮起前進,帶動多方面技術發展。


前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之女、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監會委員劉超英,長期在中國航天系統工作,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深刻了解,以下是劉超英接受亞洲週刊電話專訪摘要:
你怎樣評價中國航天發展的成就?
中國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載人航天繼美國、俄羅斯後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從戰略的角度上來說,大家都是一樣的。就和我們擁有核武器一樣的意義,是同一級別。航天的技術競爭,是科技的較量,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我在航天系統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有感觸,航天精神值得弘揚。航天發展到今天的成果,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幾代航天人、幾十年的不懈的努力,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無私奉獻、不計名利、團結協作、科學求實取得的,我父親曾誇獎說:「這支隊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具體體現。」
載人航天工程,我父親一向態度堅決。一九九二年九月中央正式決定:要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把中國的載人飛船送上天。他當時任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分管國防科技,明確由他負責此工作。一九九二年十月他為酒泉載人發射場奠基填了第一鍬土。
載人航天追溯到一九八八年,當時叫航空航天部,林宗棠部長提出這項建議,鄧小平同志對此發展戰略性的高科技一直非常關心。國家領導人總是從戰略高度肯定載人航天的重要。這和當年的兩彈一星是一樣的重要。九三年後,航天部劉紀原部長、王禮恒副部長及專家對具體實施載人航天方案及工程進度多次向中央彙報。航天是這樣的,打到一定的高度,精確的軌道,如果裝上核彈頭就是核武器。所以航天發展關係到國家的戰略武器,是綜合國力的體現。鄧小平有一句精闢的話:「如果六十年代以來,我們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中國航天經費投入多嗎?
我們當時國家對於航天的投入是美國和俄羅斯很小的比例,是人家的零頭。花很少的錢,辦這大的事。航天人有一個共識: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將青春、智慧貢獻給國家,能參與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有沒挫折經驗?
航天技術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成功也有失敗。一九九四年風雲二號發射,發射前就出了事故。我父親負責載人航天工程和國防高科技。就此經驗教訓,他要求:對質量、安全進行一次大檢查。不光是航天系統,還有航空、兵器、船舶、核工業等系統進行一次思想、作風、紀律大整頓。當航天取得成績,航天人和搞核武器的人一樣,工作在戈壁灘上,獻身事業,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我父親稱讚:「航天是一支經驗豐富、基礎好、能打硬仗的隊伍。」
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不是有後發制人的優勢?
中國航天技術值得可歌可泣,完全是自力更生、科學研製的成果。「神舟」能夠上天是綜合實力的體現,只有方方面面的技術都有了才行,這是個高科技的結晶。航天的發展能夠帶動多方面技術的發展。
航天發展的組織如何?
九八年後航天總公司分為兩大集團公司,一個航天科技,一個航天科工,航天有生產戰略、戰術導彈的任務,所以這個部門是不可能通過合資生產獲得核心技術的。只能依靠自力更生,最早想和蘇聯老大哥學習,後來他們又撤走了專家。自力更生能取得今天這個成果,可喜可賀。
航天部的投入是不多的,和別的國家比更微乎其微了,所以要求航天人特別勤儉、要求精確高效、認真嚴謹、盡量一步到位,不可能讓你反覆試驗。
你今天看到上了天的「神舟」,是九二年動的工程,二十年後的今天結了果。可能這幾年中國GDP(國民生產總值)持續發展,國家經濟形勢好,但二十年前並非如此,那時開始的投入並不是很多,通過逐年撥款的。這要有一個過程,不是說現在有錢有了投入,就能立馬發展起來的工程,這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
中國航天在全球商業化的成績如何?
中國的火箭成本比較低,作為商業發射是很有優勢的。我曾在長城工業集團任過副總裁。香港的亞太衛星是長城公司組織發射的。二十多年來中國為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商業發射服務了三十六顆衛星。
中國航天和火箭發射的國際地位如何?
火箭發射主要是推力和精度。「神九」的成功證明我們能夠達到。全球許多國家現在開始參與太空開發,我們應會堅持發展下去的。美俄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爭取做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