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

百年前的梭羅引領今日潮流 - 李怡 一分鐘閱讀 - Management 管理 - 生活副刊 - 經濟通 ET Net

 

百年前的梭羅引領今日潮流 2012-12-04

  經歷了20世紀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西方文明社會開始有了返璞歸真、追尋簡單生活的潮流。經歷20世紀的革命、暴力反抗和激烈抗爭,西方社會也開始有了提倡以和平的不合作運動來反對不公不義的政權的趨勢。他們發現,這兩種趨勢,原來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國,已有人提倡,提倡者就是美國著名的散文家、在脫離塵囂的瓦爾登湖地帶鄉居兩年多,寫下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湖邊散記》的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梭羅是簡單生活的始祖,也是不合作運動的先驅,他生於1817年,死於1862年。今年是梭羅逝世150周年,七月,美國「梭羅學會」(Thoreau Society)在瓦爾登湖地帶組織為期四天的集會,進行遠足、泛舟和學術討論等活動,引來世界各地「梭迷」的加入和關注。在他們心中,梭羅既是文學經典,又是大眾偶像,他的身後蘊藏著豐厚的真知灼見,為今天喧囂世界的人們帶來安寧。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化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彼爾(Lawrence Buell)預言,「梭羅這個人物在二十一世紀會比在二十世紀時更啟發大眾、激勵人心」。

  梭羅有兩篇著名的演講,分別闡述他生活態度中以「不合作運動」的進取,和以簡單生活為依歸的退歸自然。這兩篇文章,最近台灣出版了中文版,書名就是《公民不服從!沒有原則的生活》。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

作者:亨利.梭羅

由 紅桌文化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梭羅的《沒有原則的生活》於1863年公開發表。「沒有原則的生活」,本意是「喪失生活本來意義的生活」,即那種「以金錢為第一目標的生活」,這是梭羅所不齒的生活。「簡單!再簡單!」是梭羅身體力行的信條,內省的態度也呼應他在《湖濱散記》中所說的,保持內心清明,才能聽見自己內在的鼓聲。

  梭羅身體力行,過簡單生活,無不良嗜好,不喝咖啡或茶,反對所有把生活變得複雜的人事物。他建議做自己熱愛的事,不要騙自己為薪水工作。他認為把工作、賺錢當成第一要務,這樣的生活很可惜。他反問,我們人活著是為甚麼?難道只是營營役役,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真正活過?商業活動發達不等於文明進步,人性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寶藏。不要浪費時間在膚淺的新聞和八卦上。

  《沒有原則的生活》印證了梭羅「簡單些,再簡單些」的人生格言,「是對追隨內心之光的呼喊。」有美國學者說:「《沒有原則的生活》是梭羅「消極」人生觀的精華所在。」

  梭羅列舉了「沒有原則的生活」的形形色色眾生相,讓人讀罷捧腹,又心生同情。那麼,甚麼是「有原則的生活」呢?最主要的精神是活在自然。

  美國今天有一個團體名叫「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 Principle),旨在弘揚和踐行梭羅的「原則」,裏面提到:「聽那不同的鼓聲」;「三A」生活,即覺醒(Awake)、認知(Aware)和活力(Alive);審視蠅營狗苟的生活;活在社會;活在自然;直面卑微與莊嚴。

  梭羅的簡單生活影響深遠,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喬布斯把梭羅的信念實踐在他的產品設計上,以品味「簡單」的美,改變人類的生活。

  在十九世紀初,美國新英格蘭地區興起了「不抵抗運動」,著名的廢奴鬥士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於1838年創立了「新英格蘭不抵抗協會」。

  該協會不僅反對個人和國家的任何暴力,而且反對任何與這種暴力的合作。在他們看來,在一個擁有常備軍、常備警察或者監獄的國家裏擔任公職,就是與暴力合作。因此,一個人不應該做這樣的官員,不應該在這種國家裏參與選舉,不應該加入這樣的國家或教會,不應該納稅。

  梭羅響應這個運動。他在《公民不服從》演講中解釋說:「我不懂為甚麼要教師繳稅來資助牧師的生活,而不是牧師繳稅來資助教師的生活?」他不承認教會有權對自己徵稅,要求教區將自己的名字從納稅人名單上除去。同樣,梭羅也不承認鎮政府有權對自己徵收人頭稅,並停止繳稅。此舉引來了一夜之牢獄,第二天有人替他繳了稅款後,梭羅獲釋。雖毫髮無損,但心生不平。於是,就有了《公民不服從》這篇演講。

  梭羅的影響穿越時空,公民不服從的精神讓同一個時代的托爾斯泰深深感動。往後更是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德.金,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更別忘了,21世紀還有茉莉花革命與佔領華爾街運動。梭羅在文章中說:壓迫就和魔鬼一樣,藏在各式各樣的細節裏,無孔不入。又說:若只想到自身的利益,就很容易被政府掌控,甚至自願上當。

  獨居湖畔的美國十九世紀散文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因為寫了一本《湖濱散記》而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議會裏,在論文中,在畢業典禮上,甚至是婚禮上,人們對他的那些話頻頻徵引。

  讀了《湖濱散記》,不少人當梭羅是「隱士」,中文讀者甚至會聯想到陶淵明。實際上,梭羅「旅居」湖畔的兩年多時間裏,不時有作家愛默生等人造訪。他說:「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過一種審慎的生活,只面對生命中最本質的事物,看看我能否學到它必然教給我的東西,不要到死了才發現,其實我沒有活過。」

  梭羅其實不只是散文家,他是多面的。有學者說梭羅有五副面孔:哲學家與藝術家、科技發明人、激進的反奴隸制者、公共事務活躍份子、不息的生命之河。今天的環境主義者為梭羅又加了第六副面孔:環保先驅。

  梭羅的兩篇演講《公民不服從》與《沒有原則的生活》,正好概括了梭羅作為公共事務活躍分子和退歸簡單生活的兩個面相。兩篇演講閃耀真誠的光芒,帶你重新認識近代史上最叛逆的靈魂。中國知識分子崇尚「進有孔孟,退有老莊」。兩篇演講正凸顯了梭羅「一進一退」的兩副面孔,二者交相輝映,讓我們讀到梭羅進退之間的智慧與從容。

 

避免愛國主義入侵心智 2012-12-10

  愛國主義是否值得鼓勵?端看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倡。這星期選用的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名言。羅素說:

  「假如我們不想看到我們整個文明走向毀滅的話,一個偉大而艱難的責任有待我們來做,就是守護我們的心智,避免愛國主義的侵入。」

  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年-1970年)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眼看著政治人物利用愛國主義去煽動人民,發動侵略,而提出這會導致「整個文明走向毀滅」的名言。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又說:「愛國主義有令人酒醉的性能,不但對自己的國土危險,對世界也是危險的。」

  「愛」是一種感情,感情的產生通常是非理性的。愛國感情的產生也是非理性的,但它並非是一種應予排斥的情操。在國家遭到侵略,陷於亡國險境的時候,愛國就是一種正面的情操,它會鼓勵人們為國犧牲,為國奉獻。

  然而,倘若愛國不是一種自然產生的感情,而是被當做一種「主義」的信仰,那就確實是危險的事。由於人類對自己的國土、人民有一種自然的感情,也由於不同民族有一定的隔閡和欠缺了解,因此愛國主義較能攻入人們的心智。

  感情不能做為判斷是非對錯及指導自己行動的準則。在國與國發生矛盾、引起衝突的時候,是非準則、理性判斷,一定要放在感情因素之上。不能因為她是自己的國家,那麼做甚麼事都是對的。愛國也不能用來轉移人民對自己國家所存在的問題的關注。

  實際上,轉移關注,正是鼓吹愛國主義的政治人物的真正用意。因此十八世紀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有一句名言: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