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慘劇見證
紅衞兵墓園突取消開放■不少市民昨到紅衞兵墓園欲弔唁,但墓園未如期開放。《蘋果》記者攝
【《蘋果》記者重慶直擊】
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倒台後,重慶當局為肅清薄主政時期的「文革遺風」不遺餘力。日前傳出,當局要在清明節期間開放該市封閉了近30年的「紅衞兵墓園」(簡稱墓園),供市民弔唁,以銘記文革教訓。但消息引起輿論關注後,官方又突然否認。本報記者昨在現場採訪,不少市民對當局閃閃縮縮的態度大表不滿。全國僅存的這座「紅衞兵墓園」,位於重慶沙坪壩公園西南角,佔地50餘畝,由一人多高的石牆圈住。記者昨日到訪時,大門仍是鐵閘把守,還加了新鎖。若不是旁有石碑,上書「紅衞兵墓園」,外來人恐不易找到。登高舉目,或透過鐵閘門望進去,園內寂靜無人,地面長滿青苔,蔓藤高樹之間,墳塋座座,墓碑林立,給人陰森寒氣感。
父母帶女兒來認識歷史
「說是開放又不開放,真是奇怪。」一對年輕的父母帶着四、五歲女兒來,說想讓女兒認識一下歷史。年輕的媽媽稱,她小時有一次貪玩曾鑽進墓園,後來大閘深鎖沒機會再進去。此前上海東方網稱,重慶紅衞兵墓園將在清明節期間開放,但未幾重慶沙坪公園管理處即公開否認,稱該園「存在多處安全隱患」,不會對外開放。
碰門釘的不只是記者和這對年輕父母,還有幾位上年紀的老人家,他們站在鐵閘門外,高談濶論當年文革、談論文革武鬥:「當年的815派(重慶造反派)和反到底派,打起來很惡的,鐵棒、槍、炮都用上,不要命咧。」旁邊幾位女中學生聽得似懂不懂,照點頭。恐令人們「追究責任」
武鬥是文革中各造反派武裝衝突的簡稱,初時拳腳相向,後擴至棍棒、鐵通,最後發展到槍炮甚至裝甲、坦克等。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最大一場武鬥是1967年7、8月重慶楊家坪武鬥,雙方出動軍艦、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死傷數千人,楊家坪、謝家灣地區被夷為平地,要北京中南海干預才告止。
記者昨日至少見到多批民眾到墓園欲弔唁,但遭遇「鐵將軍」掃興而返。他們對當局仍拒絕開放墓園大表不滿,認為既然文革早被中共中央否定,開放紅衞兵墓園利教育後代銘記教訓。也有市民私下指,當局至今不願開放墓園,是擔心裏邊那幾百個墓碑下的白骨,會勾起人們對毛澤東和中共「追究責任」的想法。
文革慘劇見證 紅衞兵墓園突取消開放 - 20130402 - 蘋果日報
武鬥645死
最小僅11歲
1,526
■當局為防民眾入園,又加新鎖鎖閘。《蘋果》記者攝
【新聞背景】
重慶是文革期間發生武鬥最多、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加上是當時中國軍火工業基地,導致武鬥死傷慘重。官方資料顯示,僅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時間,重慶發生武鬥31次,其中動用槍、炮、坦克及炮船等軍械兵器24次,共計645人死亡。
重慶紅衞兵墓園是內地僅存完好的文革武鬥死亡者墓群,埋葬近400名死者,大部份是1967年5月至8月武鬥被打死的紅衞兵和工廠造反派,年紀多為20、30歲,最小僅11歲。部份有墓碑,碑文充斥文革時的口號和詩句。
文革結束後,特別在城市開發中,該墓園多次險被毀,有官員籲鏟除這個「瘋狂年代」的烙印。1985年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廖博康視察後,提出「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的「三不原則」,墓園被水泥牆封住不對外開放。2009年定為重慶市級保護文物。
《蘋果》記者
同學誤中炮陣
紅衞兵:我上了當 我是犯罪
16,212
■重慶文革親歷者(左起)賀忠偉、黎衞東和吳洪江講述當年武鬥情況。《蘋果》記者攝
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滿頭銀絲。《蘋果》記者昨還見到多位當年重慶武鬥的親歷者,無論是當年聲勢最強的「815派」,抑或是輸得最慘的「反到底派」,講起當年的經歷,他們都為自己的無知與鹵莽而悔恨,更為因武鬥無辜死去的同輩表示懺悔。
趕走師生 批鬥校長
67歲的賀忠偉當年是重慶水輪技校「815戰鬥團」團長,他帶頭把同校「反到底派」師生趕出學校,還寫大字報批鬥校長,「當時只知道熱愛毛主席、共產黨,沒想到成了政治家的炮灰。」他指有兩個同學誤中炮陣、長矛而死,每憶起武鬥中死去的人,他就疚悔不已:「我上了當!我是犯罪,是我破壞了一切﹗」
70歲的黎衞東和83歲的吳洪江當年是建築工人,黎出身幹部家庭,當上「815」地區指揮;沒讀過書的吳則是「反到底派」,兩人本是同單位卻反目成仇。黎衞東在巴南區指揮批鬥「走資派」,吳則帶人攻打「815派」,「當時真是炮彈、子彈橫飛,因為很多工廠就生產這些。」
當然,他們都堅稱自己沒有真正參與武鬥,「沒動手殺過一個人」。文革結束後中共開始清算,賀忠偉被判勞教3年,黎衞東被判監8年,吳洪江被判監1年3個月。今日他們仍是老朋友,經常聚在路邊喝茶、抽煙,擺龍門陣。
據悉,薄熙來倒台前,重慶一批當年的紅衞兵和造反派相約成立「重慶文革老同志聯誼會」,黎衞東是聯繫人之一。他們除了紀念文革,還要求當局對文革後被判刑的造反派「平反補償」。另外,據悉還推舉時任市委書記的薄熙來為「總顧問」。但該組織在薄熙來倒台後已銷聲匿迹。
《蘋果》記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