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

[分享] 第1001篇•“爸爸” 2

南充老人异乡患重病 女儿不堪治疗费重压不辞而别

四川在线(微博)南充(微博)频道记者 李霞 罗琴 邓植元

导读:一位南充老人在异乡身患重病,女儿悄然离去后,一位素不相识的女护工给予了老人亲人般的关爱;在老人欠有医疗费的情况下,当地医院仍积极治疗;后在秦皇岛救助站的帮助下,老人回到了阔久已久的家乡南充,政府帮助老人落实每月1200元的生活补帖。一路走来,爱心都在延续,两座城市通过各自的方式给了老人关爱,但一个月了,老人实际上还面临很多问题,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给老人更多的关爱。

目睹>> 土墙房里赤身瘫卧的老人

2013年3月25日,在河北秦皇岛务工的65岁南充老人陈平相突发脑出血,被工友送进医院。从外地赶来的女儿,照顾父亲一段时间后,因不堪治疗费的重压在日记中写下一封"诀别书"后不辞而别。在没有家人照料的情况下,秦皇岛女护工杨秀兰义务护理了老人1个多月,为了帮助老人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让他身边有亲人照料,秦皇岛市救助站决定护送老人回家,与亲人团聚。7月5日,在秦皇岛和南充两地救助站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仪陇县芭蕉乡华光村。一个月过去了,回到家乡的陈平相老人现在身体还好吗?他的基本生活还有哪些困难呢?8月6日,本网记者一行三人驱车前往仪陇县芭蕉乡。

据了解,芭蕉乡地处偏远,是仪陇县几个偏远乡镇之一。下午13点,记者从南充市区出发,当到达仪陇县新政后,导航仪上显示距离芭蕉乡尚有99.1KM,下午15时30分左右,行驶的路面状况变得较差,崎岖的山路上几乎只能供一辆车通行,到处都是坑、石块、不间断的弯道和陡坡,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峭壁,手一直紧紧握住方向盘,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车速基本维持在十几迈。经过近四小时颠簸的车程,记者一行三人终于在下午17时左右,到达了老人所在的华光村。

在芭蕉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陈平相的家。三间凋敝的土坯房,墙面一条条裂痕清晰可见;一台电风扇和一盏电灯是家里仅可使用的电器;一张方桌、几条木凳、两架床和一个木柜是家里的所有家具。即使是在白天,屋内还是需要开着灯照明。因为夏季气温高,室内通风条件不好,屋里弥漫着一股房屋久无人住的霉味和消毒水刺鼻的气味,和我们一起进来的同村小孩用衣角紧紧捂住鼻子。

见到老人时,他赤身躺在床上,腹部盖着一块花布巾。华光村村医王平正在给他换药。原来,由于天气炎热,山区潮湿闷热,加之陈平相长期躺在床上,即使三弟陈平江每天为他擦洗身子,陈平相的后背还是长了褥疮。

"你在家习惯吗?""习惯",不太清晰的回答中,透露出老人对家的渴望,对亲人的渴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尝试与老人交流,但老人只能用"啊啊"声,或者"嗡嗡"声来代替自己的回答,并不能清晰地说出字词。

据了解,陈平相因为脑溢血,右半身已经没有知觉,仅左半身能够轻微活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别人照顾。由于他说话口齿不清,交流起来困难,有时候只能借助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亲情>> 活着一天照顾一天

陈平相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60岁的二弟陈书祥、53岁的三弟陈平江,两个妹妹在大哥回家后亦去看望过。大哥回家,照料便成了问题,两个弟弟私下里协商过后,决定由三弟陈平江每个月领取政府发放的生活补助、低保、退役军人补贴等共计1200元,用来负责大哥的饮食起居。

"每月1200元,够支付老人的饮食和医疗费用吗?""没有仔细算过,每月领了钱,就按照医生的嘱咐给他做,比如只能吃肉,不能吃蛋,一家人不能太计较,大哥生病,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陈平江靠在门边说着,他现在除了每天三餐定时给大哥送饭喂饭外,还会分三次为大哥擦洗身子,有时候会把大哥抱在轮椅上坐着,陪大哥说话解闷。

采访中,记者谈到愿不愿意送大哥去养老院,陈平江一脸无奈的说到,送去养老院每个月需要支付一笔对他来说不菲的费用,除了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和附近砖厂打工的每有1100元工资外,家里并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这样的经济条件,他只能将大哥留在家里自己照顾。尽管如此,陈平江一脸坚定的告诉记者,会尽全力照顾好大哥的生活,只要大哥在一天,他就会照顾他一天,虽然他也不知道未来的日子还有多长。

"只要他有困难,我们一定给与帮助!"这是仪陇县民政局对陈平相的许诺。

陈平相 从2008年出门打工后,就很少回家。家里的房子已经有五年没有住人了。

芭蕉乡乡政府工作人员得知陈平相要回家时,联合村民将他家的房子打扫修整了一番,还为他添置了凉席、轮椅等物品。

芭蕉乡乡长李发明和芭蕉乡民政所所长李自军当天和记者一行一起来到陈平相的家。在看望陈平相后,李发明、李自军和陈平江、陈书祥两兄弟交谈起来。"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平时多照顾他,多和他摆龙门阵嘛,给他生活的勇气。""嗯嗯,我们会的!"两兄弟点头答复着。

7日上午,记者来到仪陇县民政局,该局副局长徐鲲鹏向记者介绍到,由于陈平相的情况不符合"五保户"的标准,所以不能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送他去敬老院。现在除了每个月发放给陈平相1000元的生活补助费外,还帮助他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每个月150元以及退伍军人兵抚每月50元。当徐鲲鹏得知陈平相的小女儿今年中专毕业后,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时,表示联系上他的女儿后,愿意为其介绍工作。

"现在我们保证每个月资金发到位,以后只要他们有困难,我们会竭力帮助。"徐鲲鹏说,接下来他们会安排工作人员对老人的房子进行翻修,希望老人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电波>> 来自2500公里外的关怀

陈平相从秦皇岛回到家乡仪陇后, 2500公里外的秦皇岛市并没有停止对老人的关心。在得知本网记者到达陈平相老人的家后,《秦皇岛晚报》记者杨宽联系到在秦皇岛义务照顾老人的义工杨秀兰,并打来电话,让杨秀兰和老人通话。

当杨秀兰的声音在电话里响起时,陈平相明显听出了这个在自己落难异地他乡,举目无亲时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义工的声音。此时的陈平相明显有些激动,他伸出了他可以动弹的左手,挣扎着想握住电话以便把电话拿得近一点,直到记者将电话贴到老人耳边他才把手放下。

"陈大哥,你好,哎呀,我可想你呐!你想我吗?"杨秀兰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显得十分亲切,带着东北口音的她性子也直来直去,老人的喉结动了动,艰难地用普通话低声说了句"想","想我啊!看你说的多好啊",听到陈平相说了想之后,电话那端的杨秀兰明显更开心,开始叮嘱起陈平相来,"你在家里要好好保重身体,不要一直躺在床上,要坚持锻炼知道不?千万别放弃!"老人不时从喉咙里发出"恩恩"的声音来回应这个熟悉的声音,当杨秀兰邀请老人恢复之后去秦皇岛玩时,老人清楚的说出"好",神情显得很高兴,眼睛慢慢变得湿润。

杨秀兰告诉记者,陈平相走后她很想念他,在她照顾了老人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慢慢地对老人有了牵挂。在她和陈平相通话后高兴得连晚饭都顾不上吃。杨秀兰对记者说,如果不是她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她一定会将老人留在秦皇岛市照顾,毕竟她是专业的护工,在照顾病人方面更有经验。

赡养>> 经济能力和伦理道德的对弈

老人一共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跟随母亲改嫁过去的,当时已经16岁了,女儿们家境条件并不好,据周边村民介绍,此次父亲生病,大女儿亦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留下"诀别书"的女儿在日记中写到"对不起了爸爸,我现在真的没有办法了,没有人肯帮助我们了,也没有哪个家人肯借给我钱了",不堪生活重压的女儿最后写到"再见了大家,再见了我亲爱的爸爸,我会去那边的世界为你延长生命的,来生再见"。留下这篇日记的女儿至今也没能联系上,老人的三弟陈平江和他的妻子告诉记者,这个女儿有自己的家庭,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她为老人的病已经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

老人的小女儿今年夏天刚刚中专毕业,还欠着学校5800元学费,至今未领上毕业证,上学期的生活费都是同学们资助的。老人回家后,她一直在家照顾,直到8月4号找到一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之后才离开家。"我也刚上班几天,幼儿园还没上课,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正式老师"、"我不知道姐姐不辞而别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所以我也没办法去评价",她告诉记者,爸爸出事之后她对生活很迷茫,现在脑子还一片空白。

8月7号下午,记者致电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微博)胡光伟教授,胡教授告诉记者老人女儿的做法完全没有必要,"如果她真的困难,应该寻求社区、民政以及社会力量的帮助,没有必要留下类似遗书的书信寻死,如果她是制造寻死的假象就更没有必要,从道德伦理和法律的角度来讲,她应该赡养老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社区、民政也需要主动去关怀这些弱势群体"。

7号晚上9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报道了老人的事迹,在电台里主持人谈到和专家谈到当前的医保制度让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跨省务工的人员看病困难、报销困难,也是造成陈平相老人落难异乡的原因之一。

尾声>> 诀别的女儿你在哪里?

"陈大爷,您想您的女儿吗?""想",这一次老人回答得干脆有力,在秦皇岛的时候老人对回家流露出恐惧的神情,或许是因为老人明白自己家里的情况,也明白因为自己,压在兄弟和女儿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老人没有记恨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日记内容的他,现在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回到家这一个月来,老人已经习惯了现在家里的生活,他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和弟弟对他做的恢复性按摩,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好起来,能找到自己那个不辞而别的女儿,能有机会亲自感谢那些关心他的人。

记者手记:破旧的房屋、丢失的亲情、病痛的折磨和没人懂的孤独,躺在老家床上的陈平相,回家真的会过的好吗?这个答案,陈平相的亲人、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已经共同做出了解答。对于陈平相老人来说,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命运带给他的不公平,幸运的是在遥远的秦皇岛市,有那么一群热心人帮助他关心他,回到家乡,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都在给他给予帮助。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老人依旧住在潮湿的土墙房里,还生了褥疮,老人还是只能靠家境同样困难的弟弟照顾,老人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