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壹週刊 - 1223 - 優質生活 電動生死籌! BMW i3、 Audi R8 e-tron

 

壹號幹線

電動生死籌! BMW i3、 Audi R8 e-tron

原來,汽車都講彩數,尤其是,電動車。
寶馬 2011年正式成立「 i」電動車部門,短短兩年間, i3 Concept Coupé已宣告正式投產,化身成都市用電動車 i3。
另一邊廂,奧迪早於 2009年已着手開發電動跑車計劃,其後更宣布 R8 e-tron將會於 2012年投產。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奧迪於今年突然向媒體公告,計劃正式腰斬。
「順產」的 i3,有得睇,遲些亦有得賣(預計明年初抵港),不過暫時還未作測試。
而「夭折」的 R8 e-tron,有得睇,還有機會親身測試,但偏偏後會無期。
時也,命也。

  • 電動生死籌! BMW i3、 Audi R8 e-tron
坎坷身世

奧迪發展電動跑車的計劃始於 2009年,同年法蘭克福車展中首次向外界展出純電力四驅概念車 e-tron,輸出 308匹,續航距離 248km,性能震驚全球。到 2011年,廠方於法蘭克福車展上再次披露完成度更高的 R8 e-tron原型車,驅動系統改為以兩台馬達組成的後驅布局,「 0-100km/h」時間縮短至 4.2秒,續航距離則為 215km。而在去年中,廠方更以量產車名義,讓 R8 e-tron以 08:09:099打破紐布靈北賽道的電動車圈速紀錄,大有理由相信, R8 e-tron將會正式量產。但偏偏,奧迪於今年突然宣布, R8 e-tron的量產計劃終止,已製成的 10部車亦只作為研發用途。奧迪沒有正式交代停產原因,但不排除是基於電池開發成本太高導致車價極貴,以及續航能力偏低及充電時間過長等因素,結果胎死腹中,可惜。

電動摩打: 140kW× 2,中置,後輪驅動
電池功率: 48.6kWh
馬力: 381匹
扭力: 82.6kgm
波箱:單速自動
長/闊/高: 4431mm/ 1904mm/ 1252mm
重量: 1780kg
加速: 0-100km/h, 4.2秒
極速: 200km/h

由諗字變量產

順產
極濃 concept car味道, two tone車身收視率實爆燈,充滿電可行走 130至 160km,如果開啟 ECO PRO+節能模式,可行走約 200km。

1991年,概念電動車 E1閃現; 2009年,寶馬以 MINI改裝成電動車,名為 MINI E,只得 500架兼且只租不賣做試金石,充滿電後續航距離為 250公里,最高時速 152km/h,規格不輸蝕於今日的電動車; 2010年改用 1系變身,取名 Active E,極速更提升到 160km/h,兩座位變四座位,證明廠方已經有能力融合及縮細各組件。
不過,測試歸測試,當真正要你日日揸,無論廠方定買家,考慮因素自然更多,撇除規格表現,最最最起碼,搵架 MINI或者 1系改成電動車賣給你,誠意仲少過政府,換着你未必肯買。
由零開始,寶馬將電動車由諗字變成量產,並預計明年初登陸香港,由頭到尾重新設計的電動車,名叫 i3,雖然極速「只得」 150km/h,其實比起其他車廠,已經「行得好快」。

售價:$34,950歐羅(香港售價未定)
電動摩打: 125kW,後置,後輪驅動
電池功率: 22kWh
馬力: 170匹
扭力: 25.5kgm
波箱:單速自動
長/闊/高: 3999mm/ 1775mm/ 1578mm
重量: 1195kg
加速: 0-100km/h, 7.2秒
極速: 150km/h
查詢: BMW Concessionaires HK
網址: http://www.bmwhk.com

Back from Future的量產電車 BMW i3

i3作為寶馬第一架量產電動車,技術自然是關注焦點,今次發布會上,廠方亦都無遮無掩,真車、解剖圖、零件拆解全場放題式供應,由內到外睇個夠。

全車共有 8塊鋰電池(位於車底),圖中只是其中一塊,只需半小時就可充至八成滿。所有電池設有溫度控制,保持攝氏 20度工作溫度,就算身處炎熱或寒冷地區亦可「即撻即用」,廠方更為電池提供八年或十萬公里保養。

整個車架參照超級跑車結構,以多件碳纖維組件拼湊而成,只重 180kg,既輕且硬,相比傳統金屬結構,重量減少近 30%。

軚盤後方的「波棍」,短小精悍,集合啟動掣及電子手掣。

對開式車門上落極之方便,不過要先開前車門,先可以開後車門,反之亦然。

中控台獨立屏幕,已成為近年歐洲車廠指定裝備。 i3配備 iDrive操作系統,毋須抬起手,已可用旋鈕掣,舒舒服服控制導航、多媒體等功能。

已經好科幻的內籠,配上藍線軚盤,一氣呵成,但都不及儀錶由一塊過屏幕取代,如果着車時可以自動升起,肯定更型。

J字形尾燈跟尾門一幅過,減少尾燈組件,輕得一分得一分,埋單計,全車重量只有 1195kg。

電動馬達置於車尾,體積只有電油引擎一半,採用着重駕駛樂趣的後輪驅動布局。當行車時,每當鬆開「油門」腳踏,回收系統會將動能轉化成電力作充電,形成短暫自給自足狀態。

期待路試

雷聲大雨點亦大的 i3,講到尾是寶馬首架賣街電動車,自然要大搞,所以同時於北京、倫敦及紐約搞發布會,好處是全球記者毋須逼埋一齊,批踭爭位機會大大減低,相都可以影多幾張。
之不過或者要同時兼顧三地發布會,時間緊迫,所以未有安排傳媒實地路面測試,尤其睇見 i3規格寫住由靜止加速至 100km/h只不過 7.2秒,已經即時腳痕,相信下次有機會再見,都要等到出年 i3到港先有機會可以真正一試。

Not for Sale的前瞻技術 Audi R8 e-tron

R8 e-tron「夭折」已成定局,準備付鈔買車的富豪們亦無謂難過。畢竟,此車箇中的先進技術及設計理念,仍然值得歌頌及受世人敬仰。

呈「 T」字形的鋰電池功率為 48.6kWh,分成 40個獨立模組作上下擺放,內藏有 530枚小電池組並附有循環散熱系統。由於電池總長達 235cm,收納時亦須佔據中央傳動軸位置,因此 R8 e-tron只能以後輪驅動。另外,以 230V AC充電的話需時 12小時先可以充滿。

後輪制動卡鉗為全電動設計,操作時可結合馬達回收到更多電力作充電,亦可產生類似的 engine brake效果。

19吋輪圈表面設有特別的開合機關, 50km/h後會透過內藏的撐桿使其關閉,有效降低 Cd0.02風阻值。

所有懸掛臂改用鍛造鋁合金,尾輪接合位更是成本超高昂的鍛造鈦金屬,可減省 35%重量;彈簧更改用革命性的強化玻璃纖維物料,相對傳統鐵製品,重量大幅降低 40%。

車廂設計維持 R8大致布局,唯儀錶板及波棍台稍有分別,亦大量運用碳纖維物料。

雖說 R8 e-tron確是由 R8開發而成,但實際上車身及車架只有九件組件共用。務求輕得就輕,除原有的鋁合金部分外,更大量採用碳纖維,結果車架部分只淨重 199kg,比 R8輕多 23kg。

左右後輪各有 140kW獨立水冷馬達作輸出,毋須使用差速器或個別施以制動,就可以造出類似的左右扭力分布功能,可產生出相等於 380匹馬力及 820Nm扭力,馬達最高轉速 12,500rpm, 0-100km/h加速時間為 4.2秒,而考慮到電力消耗,極速被限制於 200km/h,然而續航力只得 215km。

試完更覺可惜

續航力稍遜關係,廠方不讓傳媒於街道上測試 R8 e-tron,反而於柏林舊機場內,興建了一條全長不到一公里的臨時跑道。沒有澎湃引擎聲浪,取而代之是馬達高速運轉的「 we we」聲,盡踏「油門」,反應來得快又直接,由於不用轉波,加速力強得來又一氣呵成,轉數愈高感覺愈刺激。操控最特別, R8 e-tron是我從未開過的後驅奧迪,轉向反而更利落及更肯定,尤其是馬達的大扭力輸出,可輕易讓車尾橫移產生甩尾(轉向過多)動作,車架靚、懸掛出色,救車亦非容易,實在過癮。可惜,如此好玩的電動跑車卻不投產,遺憾。

壹週刊 - 1223 - 優質生活 電動生死籌! BMW i3、 Audi R8 e-tro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