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

2014-06 亞洲週刊-六四迷霧與香江風雨

 

名家博客 -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

六四迷霧與香江風雨

2014年6月8日 第28卷 22期

香港人要衝破六四「去中國化」的危機,拒絕「中國人」和「中國」被污名化的荒謬。

香港六四紀念館(圖:彭偉豪)

二十五年了。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出生的嬰兒,今天已經是二十五歲的成年人。但歷史的迷霧不僅掩蓋過去的真相,還影響到今天香港政治發展的路徑,也衝擊到未來中國的發展。

其實從去年六四的維園紀念集會開始,就出現一些打著「本土派」旗號的香港政治組織,聲稱不滿六四燭光晚會的主辦單位提出「愛國愛民」的口號。他們另起爐灶,在尖沙咀搞六四活動,說是要打破支聯會的壟斷,但骨子裏其實代表了「港獨」勢力的出現,將「中國」二字污名化,說「六四是中國人的事,與香港人無關」。

關鍵就是他們將反共變為反華,認為「愛國」就是「愛黨」。 但這樣的理解,恰恰是和中共一些強硬派的說法一致,「殊途同歸」,都是將「黨國結構」長期合理化,而無視香港民間和全球中國人的看法。

愛國不是愛黨,也是香港支聯會前領袖司徒華的理念。這位二零一一年去世的香港民主派領軍人物,一生都是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他強烈反共,但也強烈愛國。這兩者並無任何矛盾,因為他所認同的中國,不是一個政黨,也不是一個政權,而是一個承載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政治實體,一個近代歷經辛亥革命、抗戰血淚、內戰血腥,也面對多少列強凌辱的國族共同體。他所領導的支聯會,全名就是「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愛國」何罪,豈是「本土」二字可以抹煞。

六四紀念會出現雜聲,也反映這一兩年來香港政治的「去中國化」危機。一些以「城邦本土」為名的政治勢力,在網絡上發出巨大的聲音,混淆視聽,企圖綁架香港的民主派,也誤導了一些年輕人。

但疾風知勁草,在六四的二十五週年關鍵時刻,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不會忘記他們昔日參與百萬人遊行示威的壯懷激烈,也不會忘記二十五年前鄧麗君、梅艷芳等巨星參加的「民主歌聲獻中華」的悲情與激情。他們肯定不僅是為了香港這個島嶼的命運,而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命運。他們絕對不會目光短淺地被「本土」的說法所局限,而是將視野投向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

香港那些本土派的盲點,就是將爭取民主與愛國對立起來。在他們奇詭邏輯下,香港民主就不能愛國,愛國就不能參與香港民主;這形成了香港普選和民主化的道路,排斥了中國的民主力量。更不要說一小撮人的「港獨」主張,只是與中國十四億人為敵。

這也是香港政治「綠營化」的悲哀。台灣的政治發展,在李登輝、陳水扁等政客的操控下,贏得了民主,卻失去了中國。香港人毋忘六四,要求平反六四,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向執政當局提出訴求,也向歷史提出訴求,扭轉當前政治的逆流,毋忘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迷失了國家認同的教訓。

六四是不能忘記的;香港人是中國人的身份,也是不能忘記的。■

亞洲週刊-六四迷霧與香江風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