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星期日

�嘉��《人���》 - 舒罕

蘋果日報- 葉嘉瑩說《人間詞話》 - 舒罕
葉嘉瑩說《人間詞話》 - 舒罕

葉嘉瑩先生九十華誕甫過,便讀到了北京大學出版社印行的《人間詞話七講》,是葉先生○九年的講堂實錄,用三天時間誦讀一過,感喟良多。

讀先生晚年的著作,尤其是課堂講錄,聽者和讀者的重心未必是要從先生的話語文章裏讀出灼灼新意,而是要以端凝之心欣賞先生「游於藝」的從容自若隨心所欲的風度,這是歲月、閱歷和學養的浸潤釀造,是文史學者歷經多年的超乎單純知識學理的昇華,其中境界是後來學人萬難企及的。

余英時先生幾年前給《張充和詩書畫選集》寫序時對這一境界有精妙的體認,藝術家在精神貫注的最高狀態中,「胸中不但沒有一絲一毫塵世的雜念,如金錢、名譽、地位之類,甚至也泯除了一切分別相,包括『藝術』本身在內。初看之下,這一精神狀態似乎即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種表現。其實不然,它來自中國『游於藝』的傳統。……『游於藝』的主體是人,藝術要靠人才能光大起來。」「孔子『游於藝』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錢賓四師《論語新解》說:孔子時,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藝。人之習於藝,如魚在水,忘其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樂。」

這七講的內容編排大致說來,以觀堂《詞話》為經,以詞史為緯,縱橫交織而為美麗的雲錦,細膩而溫柔。此書的價值,其一在先生以深厚學養串講《人間詞話》條目,使之由零珠散翠而為精金美玉;其二,以《詞話》為經,重講五代至南宋清真一段詞史,因觀堂之《詞話》便最重此一段,先生括之以歌詞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個階段;其三,由此更深入一層,補觀堂《詞話》核心觀念之不足,闡述三類詞體萬川映月殊途同歸,都有「幽微要眇」之特質,再參照以西人文論,拈出豐富的「潛能」(Potential effect)為詞體特質之核心理念,以期釐清觀堂「境界說」之含混不足。

讀畢全書,很奇怪地有一種悲哀的感觸,先生在引述觀堂所言解人自不易得時,屢屢提到自己的學生無法成為自己的解人的遺憾。先生畢竟年邁,身邊雖從者如雲,卻亦感嘆衣缽難傳,這對一個教師而言,真是恨莫大焉。顧隨先生說弟子不如師,師德減半,當年葉先生南下,顧先生願她做禪宗之馬祖踏破天下,而勿做孔門之曾參。先生以無上堅韌之意志做到了,而如今卻似乎連曾參也未覓得。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先生終有講不動的一天,到那時南開的研究所豈不只成了一座空房子。

進而再看,葉先生無可奈何的悲哀還有更深層次的蔓延,這在先生的著述裏似乎前所未見。在第五講裏,先生說自己想教小朋友念詩,「但是這個普及工作真的很困難,沒有人推廣,沒有人學習,從老師那兒他們就都不想學,所以我就無可奈何了。我現在八十多歲了,我從六十多歲就開始進行這個嘗試,但直到現在也沒有什麼顯著成績,我覺得很遺憾。」

讀了這幾段話,再看先生文集裏論述孔子、屈原、陶淵明、杜甫的話,豈不是更加心有戚戚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和前述幾位大詩家一樣,這正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猛精進之心。先生以其柔韌綿長的方式做到了她所能做到的最好。我讀葉先生的大小著述二十年,越來越覺得,這是她最有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