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

�果日�- 再看Phantom - 陶�

蘋果日報- 再看Phantom - 陶傑

再看Phantom - 陶傑

「歌聲魅影」在香港演出。韋伯寫作的音樂劇經典──這個名詞,近年在華文之中幾經濫用──自從這位大師退休,倫敦和百老匯的音樂劇已經沒落。


「歌聲魅影」的故事原著是法國,改編成現代的音樂劇,當鬼魂出現時,韋伯用上了喧騰的現代搖滾樂做引子。這樣的創造很大膽,因為風格相衝,有如羅浮宮前建一座玻璃金字塔,或者在在水墨山水畫的寫生加一隻天上的飛機。但韋伯做得到,而且三十年後再看,新舊已經渾成一體。


這等手法,開創了「後現代主義」風氣:不同時代的事物,互相穿插,起特別的效果。譬如,如果要拍一部阮玲玉傳記電影,三十年代民國女子的氣質沒有了,要找現代的大明星來擔演,於是只好找上香港的張曼玉了。


老的觀眾一定說八十年代的張曼玉太摩登,「不像阮玲玉」。能像固然最好,關鍵是默片時代的阮玲玉全憑一雙眼睛演戲。如果張曼玉那雙眼睛也秋水漓漓的能演,則不像也可。如果不能,則五官再一樣也沒有用。


「歌聲魅影」的後現代風格不是太明顯,但開創了一條路。其實,八十年代的香港武俠電視劇,像「天龍八部」、「陸小鳳」,明明是中國古代背景,卻用西方音樂來配樂,這就不倫不類。因為後現代的Fusion,是經過計算、需要經營的,不是隨便信手拿過來之急就章。


不同時空的移植嫁接,什麼是藝術,什麼壞品味,這就要有判斷了。


品味教育是小孩成長的一部分。當他理工成績都好,將來當了工程師和銀行家,有了錢,也喜歡坐頭等機去倫敦聽歌劇。首先,歌劇和音樂劇是兩回事,其次,不論什麼劇,不是只進場聽歌看服裝,而是兼看音樂的風格和指揮,不然看一兩次,就會沉悶了。


小孩子跟隨大人看「歌聲魅影」,只記得天頂那座大吊燈忽然掉下來。三十年後,你如果事業有成了,再看Phantom,除了大吊燈掉下來那一刻驚慄,你還從中有何得着?將兩次看戲的反應相減,剩下來的,就是經驗和智慧了。


怕就怕兩次的年歲相加,其間你的財富多了許多,但另外這兩數,相減等於零。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