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油價下跌元凶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50116
油價短短半年間從一百元跌到八十元到六十元到現在四十元大關可能快要失守,跌勢之急、跌幅之大只怕最有經驗的分析員都難以預料,不管看好看壞的投資者都是損手居多。
雖然近期不斷有人提出各種理論如頁岩油產量大升令供應增加,節能科技趨向成熟加上全球經濟疲弱令需求減少等都不過事後孔明的說法,似在合理化(rationalize)多於解釋油價跌勢。事實上這幾項因素不是今天或近幾個月才有,特別是經濟疲弱自金融海嘯後一直如此,可過去幾年油價大部份時間都在90至110元之間徘徊,這說明有關解釋沒有多少說服力。
剩下較合理的解釋有兩方面,其一是有能力左右油價的大國刻意推低油價以懲罰以至趕絕對手,從而增加市場份額,其二是地緣政治陰謀,藉推低油價對付難纏又倚賴石油的國家,最可疑的是美國跟沙地阿拉伯這對拍檔,目標則是俄羅斯跟伊朗。換言之,不管是為了重大市場份額或政治影響力,沙地阿拉伯似乎都是今次油價忽然大跌的最大嫌疑犯以及最大得益者。
沙地刻意借勢推低油價的動機的確很強,甚至比美國老大哥還要強。先從經濟來看,沙地阿拉伯坐擁全球七成石油藏量,一國的生產足可以抵住大部份石油出口國的份額,只要它不同意減產,石油產量不可能下降,油價跌勢不容易扭轉。當然,油價下跌對沙地的收益也有影響,據熟悉石油業情況的學者估計,假若油價徘徊在55美元一桶的水平,沙地一年將損失近九百億美元收益。
九百億美元算是個大數目。為何沙地還要任由甚或驅動油價大跌呢?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其一是沙地資本雄厚,短期油價下跌不至於傷筋錯骨,卻可以令其他石油生產國特別是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北海油田、俄羅斯等備受壓力,令這些國家的石油企業面對虧損。持續一段時間的話這些企業便有可能要裁員,關閉油井甚至結業。到了這個時候,成本較低的沙地便可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控制市場。另一個好處是低油價可以扼殺替代能源如頁岩氣及再生能源的發展,包括科技上的投資。石油一百元一桶時發展再生能源有前途又有利潤,油價跌至40美元一桶市場前景立時不一樣,大有可能令不少企業打退堂鼓。對沙地阿拉伯來說,把油價暫時壓低,換來的可能是大大拖慢替代能源的發展,這個算盤可以打得響。
從政治上看,沙地在中東地區最大的對手是什葉派回教大國伊朗。伊朗油產及藏量不及沙地,對石油收入的倚賴卻更大。沙地要抑制伊朗在區內坐大,不讓它支持真主黨及伊拉克的什葉派回教徒又不想直接軍事衝突的話,刻意壓低油價大有可能令伊朗國內因經濟情況逆轉而不穩,削弱她在中東搞事的能力及機會。
也許還不能就此確定沙地阿拉伯就是油價大跌的元凶,但它在一眾主要受影響國家中得益最多最明顯,懷疑它不算不合理。至於最大受害者則不能不數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等國。它們過去之所以能在國際事務上發揮較大影響力,甚至敢於對美國say no,靠的就是石油帶來的財富。少了這本錢,它們要維持社會穩定也不容易,更不要說在國際上發聲了。未來一段時間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的聲浪肯定大大降低。沙地即使不是跟美國合謀,也至少幫了老大哥一把。
盧峯
資深傳媒人
发自我的 iPhon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