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你的牛津劍橋 - 陶傑

蘋果日報- 你的牛津劍橋 - 陶傑

你的牛津劍橋 - 陶傑

中國人很奇怪。明明個個骨髓裏都很親西方,戀慕英國的牛津劍橋,但當其領土有一家由英國人替你建成的「前殖民地式牛津」,連中國大陸的學生也很仰慕,紛紛想去讀研究生,卻總想將這所類似牛津(Quasi-Oxford)的英式最高學府毀掉。


對,我指的當然是香港大學了。


像上帝照自己的形象造了阿當一樣,香港大學也是英國殖民地政府參照國家的最高學府在香港建造的。香港大學的文學院大樓,完全是英國建築品味。港大的學生有High Table Dinner,也是模仿英國。所以有時有英國的舊友來香港,我帶他們去香港大學參觀,告訴他們:包括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對港大也很嚮往,有如大媽嚮往美國和澳洲製的奶粉,因為那一層洋味,即是公信力的保證。


有一位英國朋友也是牛津畢業的,看了之後很滿意,他認為港大文學院、音樂學院、博物館最有牛津味,但是「小牛津」有了,在中國人社會,有沒有「小劍橋」?中文大學算不算?


我說:中國人認為牛津和劍橋是一樣的。至於中文大學,建校於六十年代,是英國戰後催生的「城市大學系列」(Urban universities)如Sussex、Essex、Surrey那一組,不是小劍橋。


我認為,最像劍橋的一家中國人大學,今日無人聽過了,叫做天津新學書院,一九○二年在天津,由一個叫做赫立德(S. Hart)的英國傳教士創立的。


赫立德是劍橋畢業生,發明過自行車的飛輪。因為劍橋是英國科技創意的搖籃,而牛津更為「人文」一些。赫立德立志將「天津新學書院」建成一座中國的劍橋,有化學科、工程科,還有一科叫「格致科」(教的是什麼,恐已超出今日中國人所能理解想像的範圍),有許多機械實驗室和工場。


這家書院以英國古堡的紅磚建成,像香港大學主樓,有英國特色。赫立德做校長近二十年,七十歲退休,由另一英國人欒嘉立(C Longman)──不是朗文,而是很古雅的中國士人名──接任。


朋友問:這家大學呢?我笑答:當然在「文革」前後拆掉了。原址在天津哪裏?我不知道,或許在大爆炸的那家天津化學品倉庫的附近也說不定。


英國人本來為你帶來了牛津劍橋,讓中國人不必隔八千哩巴巴的,硬要往英國擠,只須好好經營。但中國人喜歡在鬥爭基因的狂躁和喧嘩中將自己的A貨牛津劍橋的學府拆掉,但又喜歡在浙江打造人工的「泰晤士小鎮」和「威尼斯水城」。這個民族真是很莫名其妙,對嗎?哈哈。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