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耶路撒冷的哀愁 - 鄧達智

蘋果日報- 耶路撒冷的哀愁 - 鄧達智

耶路撒冷的哀愁 - 鄧達智


《耶路撒冷的女兒》

Amos跟父母到社區會堂跟民眾見證聯合國點票電台廣播:蘇聯贊成、也門反對、波蘭贊成、德國贊成、英國棄權、沙地阿拉伯反對、美國贊成……

1947年11月29日,猶太人緊張等候英國已無力管治而放棄巴勒斯坦(英式作風:放下爛攤子)讓聯合國會員投票表決命運前途。寶雯採用非一般荷李活鏡頭對準猶太人,也對準本來視為兄弟、悲憤哀傷鄉土將被分割的巴勒斯坦人。

有人歡喜有人愁,離散世上數千年經歷被逐出巴勒斯坦之後一切人間苦楚,縱使前路孰喜孰憂;立國了,普世猶太人有家可歸,點票終結,以色列立國,從此被稱為「以色列人」。銀幕上記錄片但見萬頭攢動,流着眼淚歡欣若狂;漆黑影院中,同伴C暗擦眼淚,我沒擦,淚水早以順着臉頰滴落衣衫。

這是一套讓人感動的電影。97回歸至今,歸來之路何解艱辛?為何歡欣的眼淚始終未落!

《耶路撒冷的女兒》配Amos Oz原著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改編的電影中文譯名並不準確。導演、編劇、女主角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一身幾角;喚她耶路撒冷的女兒絕對正確。

某年讀雜誌,問卷:「心靈歸屬處」。當時得令,剛剛憑《黑天鵝》奪得奧斯卡金像影后寶雯答:位於耶路撒冷舊城旁的旅館American Colony;我的答案亦應如是。

你必須去過,還需對耶路撒冷埋下深厚感情才得相同答案。

她對祖國不忘本。稱故事主人翁,原作者Amos母親Fania,作為耶路撒冷的女兒並不脗合;生在原波蘭現納入烏克蘭故鄉Rovno,明顯比奶與蜜奔流之地以色列及其中心耶路撒冷更密切。

歐戰初期與姊妹循着她追隨的愛人,Zionist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軌跡,帶着母親離開生活條件相對優裕的歐洲,縱使逃過希特拉大屠殺,母親不予原諒,常咒罵落後中東地區鬼地方;難以釋懷,每次被詛咒,回應用自己雙手狠勁十足,朝面頰掌摑……

經歷嚴重失眠,徹夜難睡,曾亦向自己掌摑,一巴一巴摑下,原來不痛,好一串自我懲罰的釋懷;失眠源自內心悔疚,此中原由莫讓浮現、無用語言爭拗,懲罰用以贖罪。

用希伯萊語拍成《耶路撒冷的女兒》,可惜沒見起碼程度的宣傳,兼且港人對外語電影熱情非常低,未看?趁今天快看。明天隨時落畫。這是近期看過,不看是你損失的電影!

上一則: 求150個「印花」 - 李碧華

下一則: 在美國置業 - 李純恩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