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觉得一个东西好,它就一定会变坏
来源:「冬吴相对论」第061期,《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梁冬:有一个调查显示,美国100强CEO的书柜有超过90%的书籍都基本和经济无关,这有些令人意外,本以为企业家对经济、管理、财务最有兴趣。而中国一家图书公司也发现,现在中国企业家越来越不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反倒喜欢看历史类、人文类、心灵类、哲学类的书。这种现象,或许意味着一种「回归」。
吴伯凡:有一次我参加深圳的一个游艇会,碰到一个老板,他说他一直喜欢看我的文章,想跟我聊一聊。他问我学什么的,我说我学哲学,也研究过宗教。
他说,按照商业的眼光来看,实际上宗教就是一个投资回报,只不过在这个世界投入了,却在另一个世界获得回报。宗教比较狡猾的地方就在于,那个回报无法在现实中兑现,所以你会不停地投入。
吴伯凡:《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书,很多是跟商业看似是无关的,有小说、戏剧、宗教的、历史的。回过头来我们再来想,商学院教的那些东西,到底跟一个企业的关联度有多大?
梁冬: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没有上过商学院,他们不是读了商学院才成为老板的,而是因为做了老板才去读商学院的。
吴伯凡: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纯而又纯的商业的真理,所谓商业的真理,只是把那些古老的真理认真地、全身心地运用到商业行为当中。沃尔玛秉承的商业理念,就是《圣经》里讲的「己所欲,施于人」。
梁冬:孔子说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吴伯凡:他说是「己所欲,施于人。」你进一个商店的时候,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就是用最少的钱买更多的产品。他所有的商业行为,包括优化供应链、培训员工,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这个问题。
梁冬:你讲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现在因为有了商学院,似乎是创造了一种语境,「这是个专业的、商业的事情」,这其实很可能是个骗局,因为成功的商人一定不仅仅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在做人上的成功。
吴伯凡:在表面的层次上,大家关心的可能是商业问题;而企业家真实的焦虑和困惑,往往不是商业的,而是和人类最基本的那些焦虑有关。在古老的哲学、宗教、文学、历史中,可能会蕴含着答案。
我刚开始跟企业家们接触、还不太熟的时候,会谈一些关于经营管理、宏观经济的事情;跟他们接触深了以后,我发现一些朋友跟我谈得最多的,都是关于身心灵的问题。远大的总裁张跃说:「我以前关注的是生意,现在关注的是生命。」
梁冬:什么意思呢?
吴伯凡:生意纯粹就是一个事物,怎么赚钱、怎么成长。当你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经营企业的时候,会把企业当成一个赚钱机器,好像一个取款机,但是当你什么都不太缺了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真正缺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解决,就是关于身心灵的问题。
梁冬:我们最近越来越发现,经济的本质问题,还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关于意义的问题,关于哲学的问题,关于历史的问题,关于身心灵健康的问题。组织是一个生命,生命是一个组织。
在中国古代作为管理学的经典之术,黄老之术,也就是《黄帝内经》加《老子》,它们一个解决了人的健康问题,另一个解决了国家的健康问题。我在学中医的过程中,老师都跟我讲,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是对中医很有研究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整个的历史传统系统中,公司和一个人的生命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说,我和某个国际投行亚洲区的一个董事总经理聊天,发现他们关注的其实不是财务报表,不是市盈率,不是业务模式增长,而是反复问三个问题。
第一,你对这个企业家怎么看?他的性格怎么样?
第二,你怎么看这个公司的人事关系?领导和高管之间,高管和其他中层员工之间,跨部门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第三,你怎么看不同公司的文化?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文化又叫「情智」,这个公司是带着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在做事情的?他有什么样的志向?套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Mission和Vision,使命和愿景。
中医里面讲,一个人的情智绝对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当你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劲儿;当你觉得未来很黯淡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没有力气去做事情,身体的问题也会来。
其实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公司、还是一个人来说,黄老之术的这种哲学思想都是如出一辙的。
吴伯凡:有一回我跟一个在银行工作的高管谈到《道德经》的时候就引用了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斯恶也。」天下都知道一个东西是美的时候,这个东西一定会变坏的。我跟他解释了以后,他说,这个道理在金融业也同样适用。
梁冬:对,连居委会的大妈都知道股票是个好东西的时候,它一定会害人的。
吴伯凡:比如天下都知道仁义道德很好的时候,这就一定会出现很多的伪善,满嘴仁义道德。
我最近收到了一篇稿子,是方太的总裁茅忠群写的一篇文章。他最近在读《你最感兴趣的中医》,他想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看一个企业应该去疏通哪些经络,怎么避免一个组织的老化,增加它的成长性和活力。
梁冬:这让我想起了中医里面有句话,很朴素,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到的一份关于企业疾病的报告。
很多企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说白了,天底下所有的企业病就是两个。第一个,上下沟通不畅,下面的事儿老板不知道,老板的想法下面不知道;第二个,跨部门信息交流不畅,或者人员流动不畅,或者资金流动不畅,部门和部门之间老打架。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所有的企业病都能解决。
我觉得这个观点其实是和我们刚才谈到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一回事儿。当我们把另一个领域中的观念和知识,拿来重新看待我们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当中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吴伯凡:我们刚才是从CEO的书架聊起的,只有5%到6%的书是商业管理类的书,他们读的书,或者说他们接触的那些知识和信息,都是跟商业本身无关的。IBM对知识有一个分类,分为金字塔形的四级,最底层的叫数据,信息是经过提炼的数据,信息集成以后就是知识,知识再往上是智慧。
我们在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最缺乏的就是智慧。所谓智慧,不是说对具体某事某物的技巧、技能,他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境界。十个人面对同样的商业机会、面对同样宏观经济态势的时候,每个人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是很不一样的,最终决定的,是他们的境界和洞察力。
梁冬:所以智慧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东西,更加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现代社会,好像重知识、重信息而轻智慧。
很多人会问,「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其实哲学不是定义了某个东西,而是让你获得一种能力,一种从各种角度出发看事情的能力。
感谢阅读
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