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星期二

一九四五年幸有他 - 陶傑

一九四五年幸有他 - 陶傑

一九四五年幸有他 - 陶傑

「黑暗對峙」明講的是邱吉爾──但是當今幾個英國首相,尤其在台上這一位: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即將爆發,你自己照照鏡子,有沒有當年我們邱吉爾一成的意志和本領?如果沒有,那麼國家交付在你手中,我們應該慶幸,還是應該擔心?
借古諷今,是戲劇的一大藝術。莎士比亞幾部著名的歷史劇,全是借古論今。美國的佐治古尼,也不甘後人,拍了一齣「堅尼地死人劫案」以五十年代一個虛擬的美國新社區為背景,戲中每一場,都在指桑罵槐,大罵川普、共和黨,以及投票支持川普的美國選民。
電影有政治不要緊,只要表達得含蓄而高明。但電影面對市場,若觀眾是低端人口,電影的政治宣傳就越粗糙;電影的觀眾高端,若要含沙射影,暗諷政治,像紅樓夢一樣,政治反而會為作品增值加分。
「黑暗對峙」戲中,對貴族出身的外相哈利法斯着墨甚重。除了用來襯托,編導還暗中強調,這位外相是一位精英。邱吉爾在國會和內閣會議中得不到的,他跑了,私下到民間地鐵坐一程車,親自訪察民意,這場戲,暗諷退歐公投中的留歐派,是何等脫離了民眾。
民選的精英,傾向和談,但地鐵裏的基層市民,卻堅決主戰。請問國會裏主和的精英代表,是民主的產物;地鐵裏告訴邱吉爾應該全民抗戰的乘客,算不算「民粹」(Populism) ?
最後,邱吉爾挾民粹回到國會,召見外閣(Outer Cabinet),遠交近攻,像挾「政治局」全國委員來包圍常委一樣,加上口才,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統一立場,向德國宣戰。
「黑暗對峙」是另一部電影「鄧寇克」的製作過程(Making of)。兩片平行閱覽:基斯杜化諾蘭導演的那一齣,講前台如何打仗;加利奧曼主演的這一部,告訴下一代,在後台的監製編導是如何為鄧寇克役艱難決策。兩片並看,就是生動而通俗的歷史課。
平心而論,在戲中那個處境,沒有人預知希特拉會進一步屠殺猶太人。為什麼德軍在鄧寇克留一手?是不是希特拉「釋出善意」,想英國談和?這又是戲外留白處讓觀眾的想像。邱吉爾已經準備讓德國佔領一些殖民地,因為巨大的壓力,主要軍隊面臨全殲,若德國派出登陸艇,在英國沿海搶灘登陸,掩以空軍轟炸,全國淪陷於旦夕。這個時候,連邱吉爾也有點迷糊了。
歷史就是鑑古知今。邱吉爾的智慧說不完。香港重光,邱吉爾一人決定,火速派海軍司令夏𡰪從馬尼拉開艦艇來搶先接收香港,不讓香港落在蔣介石手裏,邱吉爾是香港的大恩人。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