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
从年前开始,方舟子接过麦田的枪,连续发文质疑韩寒的文章为别人代笔,而韩寒及其父亲也对此作出了反击,双方交火十余日,迄今未平息,中文互联网也为此炸开了锅。基于韩寒的江湖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本次方韩之争甚至可以说是方舟子打假生涯最大的一场战役。…[详细]
在《韩寒造假?》这期话题中,我们曾经判断,麦田说的“操盘手”花费近十年的时间,把韩寒“包装”为一个现象级作家明星,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这次,是方舟子出手,他的分析可靠吗?
今天凌晨,韩寒已经宣布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人民币,并展示了更多的证据。我们认为,韩寒作品确实并非代笔,这个专题将展示互联网论战常胜将军方舟子是怎么弄错的,为什么弄错了。
2012-01-29 第 1961 期
方舟子认为韩寒代笔的核心证据均不成立
与麦田主要靠“想象式”的推理不同,在互联网身经百战砍倒过无数大佬的方舟子举出了不少韩寒作品为别人代笔的“证据”,这些证据以及附带的推理乍看之下几乎让人不得不信。但细致考察后,却发现这几个韩寒代笔的“铁证”均不成立,或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按时间顺序列举如下——
1、韩寒真的不知道“三重门”的读音是什么吗?
方舟子最初曾质疑韩寒在访谈时声称不知道为什么其成名作《三重门》要起这个名字,韩寒就此作出了回复。但在韩寒的回复中,方舟子发现了韩寒的“痛脚”,在《“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中,他如此写到——
“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
“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这看起来确实是“铁证”, 既然《三重门》的“重”字典出的意思为“重要”,为何韩寒要在采访中读作“三chong门”呢?然而,仔细审查,在《三重门》的正文中对“三重门”的来历是有解释的,并且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雨翔突然想到 Susan 的两封信——两张纸条他都带来了,开了柜子找出来看,一看到Susan 的字又勾起了难过,既舍不得又凶狠地把纸撕烂,边撕边说:‘什么——三重门——去你的——我——’这时脑子突然聪明, 想起万山说过‘三重’在古文里乃是三件重要的事之意,古人‘王天下有三重焉’,林雨翔‘忘天下有三重焉’,决定把苏珊忘记。”
“钱校长先放他回了寝室。雨翔低头慢慢走着,到自己班级门口时,遥望见整齐排列的三幢教学楼的三个楼梯走道,前后相通的,是三重门,不知道高一背了处分,还能不能升高二。梁梓君的下场怎么他也会——梁梓君家里有钱,我家——害怕得不敢想下去。”
显然,《三重门》的作者既是知道“三重”典出的意思是指重要,但又是可以双关为“三chong”,并且直接连上“门”的。这完全符合韩寒自称的对书名有过“反复的思量”这一说法。书名当然可以,也更应该念作“三chong门”。
结论:方舟子对韩寒念错“三重门”的质疑完全不成立。
2.《杯中窥人》中的拉丁文暴露韩寒找了枪手?
在《“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方舟子全面地质疑了韩寒并非亲自独立完成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杯中窥人》。他列出的分析很多,而最让人产生对韩寒的怀疑的,则是“七门功课不及格”的韩寒在一场临时应试中,居然引用了拉丁文,而且这一引用还存在疑点——
“种种迹象表明,韩寒写《杯中窥人》时是有备而来,例如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又例如连拉丁文都用上。都不像是现场发挥、临时能想到的。”
“如果默写的话,底稿很可能是手写的,这从文中用到的拉丁文Corpusdelieti的错误可以看出,正确的写法应是Corpus delicti,如果是书上看来的,不至于看漏了空格,也不至于把c看成e,从而背错。如果看的是手写底稿,就可以理解了。”
方舟子推测,《杯中窥人》作者很可能另有其人,在预先知道题目后,手写好底稿,韩寒将其背诵后,临场默写下来,并且在默写中把两个单词拼做了一个,还拼错了。有网友检索出该拉丁文可能来源于《马恩全集》或《德国诗选》,方舟子还讥讽17岁的韩寒不可能阅读如此大部头。
然而,笔者检索过后,发现《杯中窥人》这个引用另有来源,如图所示——
这个诗歌注解出自于1985年版《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作者许自强,原诗作者是德国诗人维尔特。只有在这个中文版本中Corpus delicti被错写成了Corpusdelieti,所以,几乎可以肯定《杯中窥人》的作者看的就是这个版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韩寒并非因为看手写的底稿看错了,才把两个词写成了一个并且拼错,而是因为看到的正式引用来源就是如此。
那么,韩寒有没有可能看过这本《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这是否与他七门功课不及格、从不阅读“中外名著”有矛盾?从韩寒对《三重门》拽文不断(《三重门》里就拽过外文诗)的解释可以看出,这是完全合理的。17岁的韩寒“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这是当年就为人所知的,这几个人特点就是文章中引用的中西知识特别多。韩寒称“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
这种摘抄经历很多文学少年都有过,用韩寒的话来说,“其实不是用来为了写文章而引用的,是为了引用而写文章的”。在新概念作文大赛现场复试时,东拉西扯地将这些强记下来东西套上去,其实再也正常不过。
结论:方舟子质疑韩寒在应试时写不出拉丁文,也是不成立的。
3.《求医》作者显示的文化知识底蕴韩寒绝对达不到?
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中,方舟子延续了对韩寒作品超出其知识范围的质疑。
在《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
方舟子称,“英语不及格的韩寒突然直书英文书名,书名中还有一个罕见的英语单词,似乎直接读的就是英文著作,可能吗?”
方舟子还对《求医》引用了屠格涅夫两篇小说里的具体情节提出了质疑,他称他自己读过这两篇小说,但也记不住引用的两个情节。方舟子认为“宣称没读全过一本外国名著”的韩寒是不可能做出这种引用的。他认为,像《求医》那样引用细节描述和小说情节,必须熟读整部小说才能知道的, “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然而,方舟子所展现的这种不合理恰恰再次为韩寒“为了引用而写文章”这一说法做了注解。网友Vivo找出了1988年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不仅封面就写了“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里面还有一页完美解释了韩寒怎么能够“这么熟练”引用屠格涅夫的——
原来,这很可能就是当时年纪轻轻的韩寒模仿钱钟书在拽文、在装而已。而韩寒早已抛弃了当年这种风格,所以他现在的博文已经没有这类东西了。
结论:方舟子对《求医》超知识范围引用的质疑不成立。
4.《求医》的作者不是患疥疮的韩寒而是患肝炎的韩仁均?
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发表后,方舟子进一步从医学的角度质疑《求医》的作者不是患疥疮的韩寒,而是患肝炎的韩寒父亲韩仁均。作为一位生物化学博士,一位鼎鼎大名的科普作者,按理说方舟子在这方面的说法理应靠谱,但仔细审视后,这个说法的可靠性同样要打上问号。
方舟子称, “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所以该文说的‘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疥疮的瘙痒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痒处会有皮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
因此方舟子断定,《求医》作者并非患了疥疮。他说他是看了一些医学文献资料后,才进行医学分析的,并附上了两个参考资料的网址。
然而,在方舟子所附的网址http://www.scabiesweb.org中,里面对疥疮症状的描写是与他的说法有明显出入的,这个页面原文是“most common places where the scabies rash occures are on the knees,around the waist, on the webs between fingers, on the sides of the feet, on the areas surrounding the nipple, on the wrists and on the genital area. ”,明确提到常发区域是包括feet(足部)和knees(膝盖)的,并且前后文没有提到这是针对幼儿患者。而这个网站关于疥疮症状的详细介绍的页面http://www.scabiesweb.org/blog/what-are-scabies-mites/ 中,还有这种说法:
“Scabies is most often noticeable on the head, neck, hands and feet. Generally,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re more affected in these areas than adults.”意指疥疮是多发于头部、颈部、手部和足部的,只是通常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在这些区域被感染,与方舟子“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头部发生皮疹、瘙痒”的说法似乎不符。
另外,在搜索引擎上用“疥疮+头部”、“scabie+head”做关键词检索,也确实有一些成人反映有症状的结果。
方舟子还分析称,“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然而,肝炎会引起“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吗?方舟子没有解释。
方舟子这篇所谓的“医学分析”,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求医》是篇文学作品,里面描述的症状一定就完全写实吗?如果作者是一个志在得奖的17岁少年,那完全有可能会追求把文章写得好看、有戏剧性而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且不谈方舟子仅是生物专家而不是临床医生,即便是临床医生,也不可能通过文学作品下一个人有没有得过某种病的结论吧?
结论:方舟子说《求医》作者不可能患疥疮,武断,而且有故意误导的嫌疑。
这场方韩之争中方舟子还有很多让人疑问的做法
以上列举的,是方舟子列举的比较核心的几点证据。除此之外,在这次方韩之争中,方舟子发了上百条微博,近十篇长文来质疑韩寒,但这里面的很多说法和做法,让人抱有疑问。
1、对材料分析过于主观、不谨慎
这是这次方舟子的质疑文章中,最常见的一点。
例如,方舟子讥讽道:“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然而,韩寒只是说他曾“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据笔者所知,韩寒说他读了《二十四史》,但从未说他读完了《二十四史》,也未说读的多精通。方舟子讥讽韩寒“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是否过于轻率?
又如,在韩寒回应有关《三重门》书名的问题后,方舟子仍然坚称“韩寒不仅让人觉得他对《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和经过都不明不白,时而这样说,时而那样说,而且他对这部书的内容似乎也很不熟悉”,并举了韩寒在2005年在中山大学面对学生们关于《三重门》的提问时仍然说“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的例子,称韩寒“不至于把学生们也都当成‘笨蛋’了吧”。然而,韩寒在回应里明明已经说了,“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那是一篇很装逼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逼的书。”他认为如实回答关于三重门的问题”太装逼“,所以用”我忘了“来回应,这不很说得通吗?方舟子却完全无视这一点。
另外,关于韩寒与其父到底谁寄走了新概念参赛作文的矛盾说法,《杯中窥人》考试的那团“纸“到底是这么回事,韩寒的手稿文本有哪些问题,以及17岁少年为何要叫大学毕业生“小姑娘”等诸多问题,方舟子也作了很多猜测推断来暗示韩寒作品为代笔。但这些均有很多可能的解释,方舟子的分析让人感觉过于主观。而在韩寒今天凌晨的最新博文中,对这些疑问作了一些解释,可信。
2、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忽视其真实性
在这次方韩之争中,方舟子还有一个为人诟病的做法是“只要是对他有利的说法,他都拿来用,而不辨其真伪”。一起钓鱼案例是典型的代表。所谓“钓鱼”,是网络用语,即伪造对某人有利的说法,某人不辨真假的拿来用之后,就是被钓了。打假专家方舟子这次就被钓鱼了。
在《韩寒的悬赏闹剧》中,方舟子引用了一条被删掉的“网友”微博—— “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然而,该网友“朽木之一”后来发了一个长微博交代,原来这条微博是用来测试方舟子是否会偏听单方面有利证据而杜撰出来的。虽然方舟子在博文里说了“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然而该网友称方舟子在私信索要该微博原文时,“似乎并不关心我那条微博的真实性”,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
《“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这篇博文,也是方舟子在网友启发下写出来的,方舟子曾对网友“恨虚度”说:“你从医生的角度分析指出《求医》写的是一个肝炎患者在年代久远的医院里的经历,很专业很有价值。”然而没有证据显示“恨虚度”真的是一位医生,在其微博上没有一条主动发言,其个人资料介绍当时是“脑残病诊疗首席专家”,身份实在可疑,方舟子凭什么说他“很专业很有价值”?
在早先几天,方舟子还转载了一篇据说是统计从业人员写的《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这篇博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这些词的出现频率,得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而与别人有差别的结论。方舟子称“这个实验有对照组,较有说服力。可以再比较一下韩寒的博客文章与马日拉、路金波的博客文章。”不过,很快又有专业人士指出,这篇分析犯了非常基本的错误——把几十万字作品和几万字作品中的虚词次数进行对比了,此后,这篇分析的原发表者就把这篇博文删除了。在没有仔细验证过的情况下,以科学素养高著称的方舟子何以轻易认为一篇科学分析“较有说服力”?
方舟子还转过彭晓芸、张放等人关于韩寒作品是代笔的分析,并表示了肯定。但细看这些分析文章,可靠程度还远远不如方舟子本人的。
有网友评论到,“为了扳倒韩寒,方舟子对所谓的证据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不管什么马甲爆的什么料,只要是不利于韩寒的,都可以直接被方舟子引用作为论证韩寒做假的素材。”此话说的比较极端,但方舟子在这次争论中确实给人这样的印象。
3、无视不利证据,将反对意见一概打为“韩粉”
在这次争论中,方舟子一方面只出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另一方面则基本上无视不利证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舟子转载了网友Vivo分析《杯中窥人》引用的拉丁文来自马恩全集的看法,并借机讽刺韩寒不可能看这种大部头。但当Vivo考证出《求医》里那些高深的引用确实可能来自韩寒自己的摘抄后,方舟子就无视了。上面关于文体学的分析,方舟子也是只转对自己有利的,而无视不利的。
这次席卷互联网的论争中,还有很多人为韩寒进行了辩护,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路金波、马日拉对方舟子质疑的若干反驳就很合情合理,但因为这些人是“韩党“,方舟子基本不回应他们反驳中的合理成分,而仅仅是抓他们说话的漏洞,斥之为“猪一样的队友”。至于普通网友对韩寒的辩护,方舟子更不会搭理。而比较激烈的维护韩寒言论,则一概被方舟子打为“韩粉”、“亲友团”的“骂街”。
4、用暗示手段“构陷”韩寒
为了在这次方韩之争中获得胜利,在论争中方舟子也用了很多“手段”或者“技巧”,以博得网友对他的认可及对韩寒的反感。一个典型例子是,方舟子曾转发了一条内容为“反对韩寒的文章上面都有禁令,不让发”的微博,并加上一条按语——“凭什么,靠韩三篇成功转身获得护身符?那更要继续。”网友评论方舟子这招“不但借刀杀了人,而且树立了自己不畏强权的硬汉形象,让手下的粉丝们肃然起敬。”
然而,方舟子能不能保证所谓禁令的真实性呢?方舟子当然可以推脱他只是转载而已,但假如这条禁令不存在,方舟子的转载是不是对韩寒的名誉权构成了侵害呢?为了论战胜利是否就可以不顾及此点呢?类似的手法,在这次论战中方舟子还有过不少。
5、犯了一些事实性错误
在这次论战中,或许是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一向以缜密著称的方舟子也犯了一些事实性的低级错误。
例如,在《“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方舟子称“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因肝炎病退,在1982年自考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出题考官李其纲是同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然而,在此文中方舟子引用过的李其纲《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李其纲已经声明韩仁均与其并非一届的,何以方舟子仍称两人同届?
又比如方舟子在此文中还称“韩仁均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中说得更详细,说是“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但是在2009年再版时,改成了“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不说是什么样的纸了。”暗示其中有猫腻,然而,细检发现,《儿子韩寒》初版是2000年,再版是2008年,何来2006年版和2009年版?而且在2000年版与2008年版中,关于这段的表述都是一样的,均为“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
我们不清楚为何方舟子会犯这些低级错误,这确实不像他以往的作风。
方舟子,不要让胜负心超越了是非观
“从胜利走向胜利”下的阴影
在中文互联网界,方舟子是一个传奇人物。十多年来,几乎以一人之力,在学术打假、反伪科学、反封建迷信、医学科学化、打击名人造假、甚至揭发行政高官不端行为等方面,都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对社会的正面贡献极大,影响力也日渐提升。在为此而进行的上百场论战中,方舟子表现出的科学素养、思辨能力、观察锐度,也堪称年轻人的表率。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上百场的论战中,还几乎找不出公认方舟子战败的案例,他自己也从来不承认作出过什么重要的错误论断,他的粉丝也基本都认为方舟子真的是百战百胜——方舟子的思辨和科学素养摆在那,所以不会败。
然而方舟子真的就不会出错,出大错吗?这也未必,人总有可能犯错,方舟子一次次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也许只是因为他抓住了对手更大的漏洞罢了,而且这些论战不会有评判,本身又涉及得比较深入,人们无从得知方舟子到底有没有出过什么大错,只是有这么一个“方舟子不败”的印象。但实际上,方舟子以往的论断、质疑并非没有不能商榷的地方。
例如,在传统中医药实践对青蒿素发明的影响上,他与他所赞赏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长饶毅教授的看法就有所不同,方舟子持彻底否定的观点,饶毅则是承认传统中医药实践的作用。在中药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方舟子也基本持否定态度,但饶毅则称“中国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一文来看,他对中药现代化的观点可能更正确,而方舟子则显得有些极端。
而在最近,方舟子在与李开复、罗永浩等人的PK,更是被对手抓住了不少发言上的明显漏洞,虽然最终结果仍然是“小胜”或“未分胜败”,但也让观战者知道方舟子的话并非所有都靠谱。但是,方舟子几乎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然,他取得这种成就,既与他执着的性格有关,也与他这种几乎从不承认自己错误、千方百计找出对方漏洞的论辩方式有一定关系。如果方舟子是个谦虚自省、对人宽厚不苛刻的人话,那这个社会将不会存在这么一个独特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打假专家,但他这种绝不认输的态度可能造成的问题,确实又是值得指出的。
可是,方舟子的性格何以如此执拗?
战士的心态让方舟子胜负心超越了是非观
除去方舟子本身及成长环境的原因外,十几年来上百场的论战,以及遭遇过无数恐吓、威胁,甚至乎差点被论敌派人干掉,恐怕是方舟子执拗性格形成的最大原因。方舟子的偶像鲁迅自命为战士,他也以战士自诩,用鲁迅的话讲,有缺点的战士也是战士。而同时,他的“敌人”却太多了,有报道称方舟子是中国敌人最多的人,此言不虚。他的敌人不仅多,往往也很难缠,往往一次论战就有几十上百篇的唇枪舌剑。并且,很多敌人很下流,用可耻的手段对付他,甚至对付她妻子,就在昨天,还有一个人伪造雇佣合同来污蔑他。上面指出的为韩寒辩护的那些合理辩驳,实际上是夹杂在更海量的对方舟子的辱骂攻击之中的。
所以,为了打倒论敌,方舟子这种决不妥协、绝不承认错误、千方百计找对手漏洞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而当胜负心超越是非观的时候,方舟子也免不了用各种争议手段,来获取胜利。
但一场与文科生的遭遇战让其有了战败的可能
然而,方舟子赖以成功的绝技,是理科生那种丝丝入扣不留任何辩驳的证据分析——例如我们看到的他在对唐骏、李开复的质疑过程中针对学位证书、聘用书、职位头衔这种清晰目标的追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理科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似是而非的挑刺,凭直觉有问题就下断言,以致挑的毛病基本都经不住推敲。方舟子要想认定韩寒是找人代笔,不说想办法去给韩寒做作笔迹鉴定,不说去找找韩寒是否有患过疥疮的病历、假条等证据,不说找找韩寒当年的同学做做问询,最起码也该把《三重门》完整看完一遍,看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青春小说,看看是不是韩仁均这种经历背景的中年男人写得出来的,再做出评判吧?
很遗憾,方舟子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偶然与韩寒产生摩擦后,就接过了麦田的枪,看到有让他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就开始挑刺。方舟子打击韩寒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但本质上其实就是方舟子这种海归博士一直以来就不信任韩寒这种辍学生、这种他眼里的“半文盲“罢了。至于这种盲目出击是否可能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他似乎并不在乎。
当然,方舟子这次出击,也或许有所谓“自我膨胀”的因素。但他或许在开始没有意识到,这场韩寒要么没有代笔、要么有代笔的论战,可能成为他的滑铁卢,这个文科怪才的成名之路,可能有太多让他出乎意料的事实,以致让他的推断几乎全盘不成立(当然现在还没有最后确认,但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假如方韩之争方舟子真的败了(无关韩寒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只要能证明他作品确实没有代笔),而他也意识到败了,希望他能够对韩寒道歉,并履行法律责任。
方舟子一直强调,他没有兴趣听取关于为人处事的任何忠告。我们无意影响一个四十五岁成熟男性的为人处事,也相信并支持方舟子一如既往地将其打假科普事业进行到底。但我们还是得说一句,方舟子先生,你这次错了,回头是岸吧。
资料区登录QQ空间 订阅今日话题
相关专题
把韩寒包装为一个公知,几乎是不可能任务…[详细]
相关专题
当“学术洁癖”遇上“理想主义”…[详细]
相关专题
韩寒是不是真的让人失望了?…[详细]
相关专题
文凭值多少钱,实力又值多少钱…[详细]
有一个人符合李敖对知识的要求——余秋雨…[详细]
相关专题
韩寒与奥巴马等一道,进入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详细]
投票区
新闻立场
这次论战你支持哪一方
方舟子
2855
韩寒
10054
23%
77%
专题调查
正在加载...
互动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