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分享] 为什么人有讲故事的需求和听故事的需求?

为什么人有讲故事的需求和听故事的需求?

艺术派历史派的都发表完意见了,轮到我们死理性派上了。

想象是一种理由,传承也是另一个理由。但是我认为都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东西。@陈柏龄 的答案给讲故事的动机很详细地分了很多类。但也提到一些部分没有涉及。事实上,我并不是很认同 @陈柏龄 的说法。基本的一个原因是:我认为把「讲故事」这个动作归类为艺术多少有些勉强(故事本身属于艺术,这倒是没有疑问)。所以我把自己的理解列在这里:

如果从听故事的人的角度看,前面有朋友已经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有朋友说,是因为小孩子有模仿的本能。但这个理论解决不了问题:听故事是几乎纯粹的大脑活动,没有身体上的行为,这和小猫用玩闹的方式学习捕猎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与其在「模仿」上绕圈子,不如在听故事对大脑的作用上下功夫。

听故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刺激。LifeHacker 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次研究(引用见参考),在听故事(或者读书,原理类似)的情况下,人类大脑的活动状况与实际经历时的活动状态相似。换言之,听故事是对人类大脑的全面体操。小孩子爱听故事,正是大脑活跃发育阶段的自然反应。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讲故事才被认为是对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听故事或读书,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

那么,如果从讲故事的人的角度看,讲故事又意味着什么?这个就复杂了。因为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要说生理因素,LifeHacker 那篇科普文章实际上也给出了一个粗略的解释:讲故事的时候,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大脑活动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步。然而,同步的需求并不是进化要求必须的(大脑发育的本能则是必须),所以这个解释说服不了人,所以还是得回到心理上来。

如果说讲故事的动机,那么一般无非三种:客观的记录,试图影响他人,倾诉的欲望。第一种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不再必要,在此不讨论;而第二种和第三种,事实上都出于同一目的:获取认同

的需求。

试图影响他人是讲故事的一种常见目的。有时候甚至可以比直白地说教更有效。为什么?一方面是前面说的,说故事有助于双方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同步,这本身就便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讲故事自有比直白地宣讲更大的好处:它不是生硬地把道理推送给听故事的人,而是让听故事的人有机会自己去发掘,而在交流同步的情况下,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

有人可能会质问:单纯倾诉也是获取认同么?我要说,是的。即使是看似单纯地在酒吧里找一个陌生人说一个故事,也不是毫无目的。——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当你们讲故事时,如果听者能够认真地听下去,哪怕从头到尾不发一言,你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好受一些?相反地,如果听者一部漫不经心的样子,玩手机打瞌睡,你也会觉得失去讲述的欲望。是的,愿意倾听本身就意味着认同。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虚构和真实的故事是不是很重要?如果站在倾诉的角度,我认为并不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莫言先生的那篇演讲,《讲故事的人》,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尽管我必须承认,目前我的欣赏水平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作品):

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

⋯⋯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

写故事如此,讲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剔除了纯粹的记录传承之后,很少有什么故事能做到 100% 无虚构。但只要能真实反映人的所思所想,那么虚构不虚构就已经不再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