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分享] 你也花钱买“摸不着的东西”?

你也花钱买"摸不着的东西"?

我惊奇地发现自己花在虚拟商品上的钱越来越多了。

当然,我不是在说 Q 币,而是手机应用、电子书(杂志)、软件服务……回想当年我也是个热衷盗版的热血青年,我必须说这是个"巨大的转变"。我正用着越狱的 iOS,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支持正版内容。究其原因,最关键的还是 iTunes 支持了人民币支付。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 Nick Bilton 近期算了一下自己去年的开销,结果发现他总共花了 2403 美元在电子内容(digital media)上。在惊讶于这个数字的同时,他谈了谈自己对此的想法。

电子内容很快,不像它慢吞吞的"堂兄弟姐妹"。在过去,如果朋友提到了一本刚读完的好书,我们还得记下书名,等下次去书店的时候再买下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 CD、DVD、杂志等物品上。

但现在,我们只需要拿出我们的智能手机,去 Amazon 或者 iTunes 上就能完成购买。不用笔记,不会忘了书名,也不用开车去商店。有了"一键购买"和智能手机,在线购买内容成了一种即兴购买,就像放在收银机旁边的糖果和口香糖一样。

如果你也同样热衷于此,是否跟 Nick Bilton 有同样的感受?

阻碍付费内容发展的因素,不只有所谓的"国民付费意识"。便捷的购买流程和支付手段,也同样重要。

而现在,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我才能轻松找到某本书的"正规电子版"。此前亚马逊推出了 Autorip 服务,购买 CD 的客户可以同时得到免费的 MP3 版本。不过相比起"数字音乐",人们似乎更关心亚马逊什么时候能推出 Autorip for Books。

电子书或许永远无法取代实体书,但没有人能够阻挡内容电子化的大趋势。

消费者的需求强劲,但真正"做事"的应该是内容提供者。他们一方面应该提供更多的电子内容迎接机遇,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运营方面的挑战。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杂志产业正面临广告营收下降的窘境,并逐渐转向平板电脑,通过推出电子版杂志来增加发行收入。

一般来说,电子杂志在成本及售价都相对较低,但出版商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据悉,包括 Vogue、纽约客、经济学人在内的多本知名杂志都提高了电子版价格,意在减少对广告的依赖,直接从消费者身上赚钱。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尽管价格上升,消费者订阅电子版的热情并没有因此消退。

反观报纸行业,其实同样也在直接向消费者要钱。不过方式不太一样,报纸主要是通过提高印刷版的价格,再在电子版(网络版)实施付费墙的盈利模式。总而言之,都在向"电子化"的方向倾斜。

这样的形势下,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必将逐渐转变。考虑到 Nick Bilton 是身居硅谷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而我又是一个热衷新潮事物的科技媒体作者,我们的消费行为现在并没办法"代表"大众消费群体。但正如 Nick Bilton 所说的,"现在在硅谷发生的事情,几年之后通常也会在其他地方发生"。

"摸不着的东西"我会继续掏钱买,并且,我相信更多的人会投身到这个队列中来。你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