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信佛的朋友留言说,从这个博客看,我正不自觉地进行着修行,因为TA从中看到了施与和精进。 我对佛学一窍不通,听到这样的评价只觉得羞愧而惶恐, 却也暗想,不管是否想修佛,完善自性与布施善德总不会错的,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吧。
佛教中的"布施度"指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财力去济度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的要求,为他人造福积智并使自己不断积累功德以求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缅甸是信奉南传佛教为主的国家,那里的民众通常用施与僧人食物和财物的方式进行布施修行,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日天刚亮,就会看到很多身着暗红袈裟的僧侣抱着饭钵走出寺门,穿行于大街小巷化缘,而在马哈根达扬僧院里,我则看到了大规模的布施场面。
马哈根达扬僧院位于曼德勒郊区的阿布拉马拉古镇,这座僧院虽然只有五十来年的历史,但修行的僧人数量接近一千,是缅甸最大的僧院之一,而吸引我们和其他好奇的游客来到这里的,是那一千多僧侣集体用餐的壮观场面, 只是我还差点错过了。
因为我铁了心做一次偷懒的旅行,这次缅甸之行的全部行程都是蔷薇窗同学制定的,之前她专研攻略的时候不管就任何问题征求我的意见,我都不假思索一律回答"行",对于到缅甸后要去哪里去干啥,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只好兵分两路,她和肥肥安自告奋勇去解决从曼德勒到蒲甘的机票问题,让我带着吴总夫妇去"看和尚吃饭"。我好容易让一句英语都不会的开着近乎于货车的"出租车"司机把我们带到了阿布拉马拉,司机把车停在乌本桥附近湖边一棵大榕树下, 做手势示意我们到了。 到了? 然后我们该往哪里走啊?我这才想起来我根本没问过蔷薇窗看"和尚吃饭"的景点的名称!我想和尚终归在庙里吧,于是朝着一大片佛塔走去,可那阳光下白花花的塔里静得几乎连鸟叫都没有,别说人影了,看来没找对地方。塔林外面只有几个小学生,听不懂英语,就算听得懂英语,我也不能直接问人家"和尚在哪里吃饭"吧,这谁能听得明白怎么回事啊! 传说中的开饭时间十点已经过掉了,当时心里那个急啊! 然后我看到塔林对面有个大院子,心里想这么多和尚集体住一起,总得有个院子吧,说不定就是这里了。于是就往院子里走,陆陆续续看到很多年轻的僧侣在洗衣服、扫地、玩笑,心里琢磨着地方似乎是对了,但人家吃饭时间恐怕已经过了吧, 不想又过一阵,一些小和尚抱着大饭钵走出了僧舍, 哈,看来我们还是赶上了!
先看到一个小和尚, 怀里大大的饭钵跟他小小的身躯的对比如此好玩,让我忍不住问他可不可以拍照,小和尚很随和地答应了。 看着这小和尚淡定的表情,那微微侧着的头和脚位手位,我严重怀疑这孩子入僧院之前去学过芭蕾舞啊!
陆续更多小和尚抱着饭钵排着队从僧舍里走了出来。
用餐时间到了,僧侣们在食堂外的道路上排起了一眼望不到头队伍,等待民众的布施。我估算了一下队伍的人数,没有传说中的一千人之众,但七八百应该是有的。
这位阿姨把从家里带来的点心逐个分发给僧侣们,这便是布施了。
这一排小和尚是不是"学前班"的啊, 总之感觉是还没转正的, 僧袍的颜色都跟别人不一样。
打头一个小和尚生得眉清目秀的,见到镜头,甜甜地笑了起来,眼神单纯而聪慧。
某个小和尚年纪太小,衣服穿得不对,被师傅喝出队伍,整理好衣裤之后才可抱着饭钵重新入队。看来做僧侣跟军人一样,对衣冠整齐也是有要求的。
僧侣数量众多,要等到布施也需要一点耐心的,你看,这小胖子有点焦急了。
这图中第二个小和尚好像也不淡定了。
都还是孩子,耐心有限,静立了一阵子便开始聊天说笑。说明一下,上图中是前面的小和尚回头说话,后面的小和尚的手按在自己的衣领上, 不要看错了浮想联翩的。俺那九零后的侄女就看歪了,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在她眼里满世界都是"好基友", 简直亵渎佛门,罪过罪过。
出家人本也出自红尘, 都在修行的路上,每人得道的程度也不同。看这两个年轻僧侣,前者似乎忧心忡忡怀着心事,后者目光凌厉流露出愤怒,是需要多少修炼才能真正六根清净,不再有这样的纠结与困扰呢?
食堂的入口处站着大群老百信,给每一个经过的和尚们递上米饭蔬菜汤羹点心等食物。 你看这老奶奶,脸上浮现着尊贵而慈祥的微笑, 似乎十分满足。
这位大姐更是笑得跟一朵花似的。
布施的队伍中两个眉目清秀的少女,她们脸上那样真诚而单纯的笑容,让人觉得施与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快乐的事情啊!
连这么小的小妹妹也加入了布什的行列。
有这三个大小美女争先恐后地递上食物,这位僧人肯定是饿不着了。
正式开饭了,僧侣们在食堂里享用刚刚拿到的食物,看上去还挺丰盛的。
用餐之后鱼贯而出,我看到不少小和尚的饭钵上还放着刚才女孩子们布施的饼子,看来得到的太多一时吃不完,还可以带到宿舍里去。
这是小和尚们在宿舍门口养的两只小猫,楚楚可怜的。
僧侣们并不是只接受施与的。既然布施是一种修行,身为僧人更要修行了。在缅甸很多寺庙门口或者大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罐子, 里面的水非常干净,是给过路的人引用的。曾经在曼德勒的黄昏里看到一个老僧人提着水桶穿过满街的车水马龙给水罐里添水,那一刻心里的确有些感动。
马哈根达扬僧院对面有一片佛塔,看上去比较新, 我的朋友蔷薇窗要是来了,一定不太感兴趣,她只喜欢老建筑。但我还是喜欢这些塔,它们不象国内现在那些仿古建筑是为了圈起来收门票而出现的,它们之所以立在这里,是信仰的需要与心灵的寄托。它们的确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但它们所传达的意义与那些一千多年前的古塔没有什么不同。何况,从造型上看,它们也相当赏心悦目,所以我喜欢。
上面这个塔的造型比较别致,通体都是莲花瓣,每一个花瓣里都有一尊金色的小佛像,而塔内有一尊精致的大佛像。
修建这样的塔要花不少钱吧? 据说很多缅甸人一生节衣缩食就为攒钱盖一座佛塔。
这个应该是真正的古塔了,虽然有些颓败,却掩不住精美。
有僧侣在佛塔前晾晒僧袍
也有俗家百姓在塔林里晾晒花裙子红短裤。 在这里,信仰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
我的其他博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