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个人意见,我觉得这个命题不是很妥当。因为覆盖范围太宽泛了,恐怕需要修改一下,做些限制才好。
欣赏水平,实际就是国人审美水准,这是个很大且严肃的学术论题,真要谈观点,恐怕需要很长篇幅的学术论证才成,这里显然不太可能,所以也只能只提观点不涉及论据,不然得一本书。
1,一个庞大国家的民众普遍审美水平,首先和整个国家的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这其实是个经济问题,无论怎么,有文化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其审美水准多少总是会提高一些的。因此中国民众的审美水平高低,首先取决于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覆盖率两个因素。就目前来说,这点上我们肯定不如发达国家,我国尚且有相当部分比例失学儿童和童工存在,与发达国家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很明显,这也决定了普遍审美水平,要低于发达国家。
2,在相同的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其审美水准高低取决于其素质教育的水准。换句话说就是我国虽然有那么多大学生,但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和发达国家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我一直认为我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是极其失败的。严格来说,大学的正经职能是培养学术研究人员,尤其是university,而不是为了就业。而我国的大学却几乎全以就业率为目的,这就直接把大学职能自动降低为职业教育和一些college的职能,且几乎所有大学都严重忽略人文方面的素质教育。审美是个综合能力,需要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等等一系列基础知识才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首先是方向错误,以就业为目的,这种主导思想导致严重瘸腿,文理科的学科课程都有严重缺陷。
3,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继承模式,对大众审美水准的影响。这点,我国是有惨痛教训和后果的。建国后的破四旧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对传统的继承和保护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毁,导致在很长一个时间内,中国人只有蓝裤子和白衬衫,一些传统文化审美的传承就此断绝或者严重断层。这种破坏,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的,需要很长一个时间才会有起色,而且还需要有这个意识。如日本韩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就做得非常好,对传统民族服装的重视,各种民众群体活动如传统仪式的重视等等,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不可小觑。
4,我国两千年来都是皇帝专制集权模式,在古代社会,毫无疑问文化精英都集中在地主、官僚集团和皇室中。因此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会对社会审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自先秦起,到明为止,审美脉络一脉相承,有着非常清晰的发展和进步轨迹,审美标准逐步显示为以意趣为主的文人审美,其发展倾向则是越来越追求简洁素雅,到明发展到了一个几乎是极简形态的高峰。但自清的乾隆起,这种以意趣为主的文人审美传统被破坏,其审美品位开始极度追求各种工艺的繁复和堆砌,这种审美意趣,精到是够精了,美则显然谈不上,就是一爆发户审美。乾隆这种恶劣的审美意趣,一直延续和影响了此后三百年,到现在社会依然可以说比比皆是,一味追求大、多、技巧等等,全不讲美不美,说白了就是一工艺品,压根谈不上美,自然更谈不上艺术品。
能想到的大概就此几点,水平限制,观点之中错漏难免,望大家见谅。
-- 完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