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星期六

Waiting,or Not Waiting: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談史蒂芬.金的《日落之後》 - 樂多日誌

 

August 19,2010 00:15

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談史蒂芬.金的《日落之後》

just after sunset.jpg

(本文為皇冠出版之《日落之後》導讀)

  在長達三十幾年的作家生涯中,史蒂芬.金共推出了數十本小說,但如果你才剛開始接觸他的作品,想以最迅速的方式了解他這些日子以來的寫作風格演變,那麼我想,從他的短篇小說集作為切入點,或許會是相當不錯的方式。

  這本《日落之後》,是金所推出的第五本短篇集。在出書時間較早的三本短篇集《玉米田的孩子》(Night Shift, 1978)、《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以及《惡夢工廠》(Nightmares and Dreamscapes, 1993)裡,收錄的作品大多充滿濃厚的恐怖小說風格,縱使有部分短篇並非如此,但就所佔比例來說,卻也終究仍屬少數。

  而在他一九九九年發生了那場嚴重的車禍意外後,其創作風格則日益偏向以角色為重,以長篇作品來說,總是不惜花費大半本篇幅來詳細描述角色的心境及過往遭遇;想當然耳,這樣的變化,在他的短篇中,自然也有著相互對應的蛛絲馬跡。

  他的第四本短篇集《世事無常》(Everything's Eventual, 2002),收錄了他於一九九四年至二OO一年間寫就的短篇小說,其中共有三篇是他在車禍後所撰寫的作品。而在這三篇之中,便有兩篇為非恐怖小說,讓人能隱約察覺到他在寫作風格上的變化;而這樣的情形,到了這本二OO八年推出的《日落之後》中,則開始變得更為明確。

  《日落之後》共收錄十三篇短篇小說,除去最初發表於一九七七年的舊作〈地獄來的貓〉外,均是他在二OO三年後所寫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縱使《日落之後》擁有不少略帶恐怖色彩的短篇,但其中的恐怖驚悚感,卻也與他過去大多數的短篇作品有極為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他過去的短篇中,超自然事件與喪心病狂的惡徒,往往會成為使讀者緊張不安的主要因素,但在《日落之後》所收錄的作品裡,史蒂芬.金筆下的恐懼卻變得更為貼近真實人生,讓恐懼的來源一轉成為對死亡的困惑、核子戰爭、九一一事件、路邊偶發的暴力事件、身體健康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擔憂、失去配偶的痛苦等這類總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時感到惶惶不安的真實畏懼。

  當然,本書的部分短篇同樣也有著超自然事件的存在,但這回,那些常理無法解釋的事,只不過是讓情節得以繼續推進的手段,大多並非故事核心所在,進而使《日落之後》比起他過去的短篇集,更能映射出他現今的心境及人生觀點,也令讀者得以窺見他一路以來的風格轉變。

  不過喜歡他過往恐怖小說的讀者們也無須擔心,以上所提及的,主要仍是在於比例上的顯著變化。在《日落之後》中,照樣有著幾篇為人熟知、金氏風格濃厚的恐怖驚悚作品。例如〈薑餅女孩〉,便可讓我們看見他再度描述女性的堅毅面相,呈現一則主角奮力抵抗惡徒及生活困境的故事;而在〈N〉裡頭,我們亦能看見一個以遠古邪惡力量作為主軸,充滿強烈「克蘇魯神話」氛圍的純正恐怖故事,就風格而言,亦與他知名短篇〈耶路撒冷之籤〉有所呼應(雖然金在本書的後記中提及,〈N〉是一篇向十九世紀恐怖作家亞瑟.馬琛致敬的小說,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亞瑟.馬琛的作品也同樣影響了開創「克蘇魯神話」系列的作者霍華.菲力普.洛夫克萊夫特,是以在整體風格方面,依舊給予讀者一脈相承之感)。

  而這樣的情形,或許也正是《日落之後》如此有趣的原因。這本短篇集的確能讓我們看出金在寫作風格上的轉變,但在此同時,卻也仍舊擁有足夠的篇幅,讓人見到他對恐怖小說創作那永不稍減的熱情,並使他的忠實書迷不但擁護如昔,同時亦因創作風格上的改變,使其作品獲得更為優秀的評價,令他在二OO九年時,憑藉《魔島》及《日落之後》同時奪下史鐸克最佳長篇小說及最佳短篇小說集的獎項,再度彰顯出他在恐怖小說界中無人得以取代的重要地位。

  每當日落之後,世界總是會轉化為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不同面貌,而這樣由書名而生的連想,對於史蒂芬.金的創作歷程來說是如此,對於這本短篇集的每個故事來說,自然也是如此。

註:本文在書籍名稱後方加註原文名稱與原文出版年份的,均為目前已絕版,或從未推出繁體版的作品。

Waiting,or Not Waiting: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談史蒂芬.金的《日落之後》 - 樂多日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