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马伯庸_新浪博客

如果我来拍《关云长》
2011-05-03 20:17:03

关羽和曹操一生中有许多此相遇,选择哪一幕作为开头,决定了整部电影的基本格调。

 比如说吧,曹操和关羽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相遇,比演义要晚很多。

 《英雄记》里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当时刘备已经在汉末崭露头角,可是雄心勃勃,一心要做大事,这些小官职根本不放在眼里。他索性解绶挂印,带着关羽、张飞两个铁哥们儿,三个人兴冲冲地直奔洛阳而去,想走走上层路线——这个举动,与现在满怀着理想奔赴北京的"北漂"年轻人很是相似,可以被称为"洛漂"。

 而那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正经八百的国家高级公务员,整天跟袁绍等高干子弟混迹,来往的都是三公九卿,连董卓都对他另眼相看。

 灵帝末年是三国前期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敏感时期,意气风发的"高干子弟"曹操和满怀理想的"洛漂"关羽都在洛阳宽阔的大街上游荡,说不定还曾经擦肩而过。再过不久,他们就会离开洛阳,开始属于自己轰轰烈烈的人生。不知道这两个拥有无限未来的年轻人——两个人都已届而立——在看到对方的时候,心中是否会升起一种莫名的预感,预感接下来几十年里的戎马倥偬。

 如果我来拍全年龄电影的话,会选择这个场景作为开头,因为它带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味道,这是个青春剧。"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史书上关于曹操、关羽来往的第一条明确记录,却不那么光彩。

 《蜀记》和《魏氏春秋》里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这件事在当时不算轰动新闻,夺人城池、夺人妻子,每天都在发生,虽不是好事,但也不算大事。

 可这件事跟后世我们对两位当事人的刻板印象,却大相径庭。忠义无双的关二爷,居然嗜好美色一向对关羽最为欣赏的曹操,居然为了女人连二哥的面子都不给了当年洛阳道中相逢的两位理想主义青年都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如今却因为一个别人的女人反目,教人不能不有所感慨。

 如果我来拍三级片三国的话,肯定会选择这个场景作为开头,甚至作为主要情节,因为它带有一种中年人对美色特有的执著。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屯土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即使我们抛开演义,单看正史,也能感觉到曹操对关羽的赏识。

 

有多赏识呢?

加载中


对于这种说法,有些历史爱好者并不赞同,他们认为《三国志》中记载的原文是:"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这里边很可能有错误,"娶"应为"取",按照三国志注里记载,秦宜禄被吕布派出城求救,后来他投降了曹刘联军,并在战后死于张飞枪下。若是我们将"娶"看成是"取",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秦宜禄根本没突围成功,或者突围成功,但救兵不到,见大势已去,于是又返回战场,投降了联军。由于其妻子仍然留在城内,于是他向关羽祈求城破之后保全妻子家人的性命,于是关羽又去向曹操进言"乞娶其妻",实际上是"乞取其妻"。秦宜禄知道曹操好色,心中无底,怕事情有变,反复再三要求得到保证,于是便有了关羽的"屡启于公"。但这正好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于是"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关羽因有负于秦宜禄的信任而"心不自安"。从常理上讲,秦宜禄是在战后被张飞杀死的,而在围城阶段,并没有死,也就是说,"其妻"仍是个有夫之妇,关羽屡次三番地央求曹操要得到一个有夫之妇,并不像是一个知书达礼者所为,如果关羽本质如此,为何只此一例?为何关羽曾将曹操赠给的十名美女送给别人当侍女?这非常让人难以理解。

也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应该苛求关羽,不应该把现代人的一些观念加在关羽身上进行评点,而应该将关羽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即使关羽真的曾经向曹操要求娶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关羽常年在外征战,妻子又没生孩子,这在他所身处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的确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据此,关羽想纳天生丽质的败将之妻为妾,按说也是情理中事。曹操出尔反尔,将杜氏据为己有,关羽对此极为不满,甚而一度动了杀机,对一个铁血男儿来说,恐怕也只是"一念之差"。就凭一件事情说关羽与曹操争风吃醋,说关羽是个"好色之徒",未免过于刻薄,太不近人情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