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致:逝去的聖誕卡:活版印刷演活聖誕



致:逝去的聖誕卡:活版印刷演活聖誕

親愛的聖誕卡:

已經忘記上一次見面是甚麼時候了,不知道您近況可好?

還記得從前每次碰見您,內心總是充滿興奮激盪:從拆信封一刻起,再細讀您身上的一字一語,幻想筆觸背後的每個心情……那種質感、那種細膩、那種浪漫,豈是今天水蛇春咁長的轉發訊息或幾個icon可代替?然而,隨着社會變遷,科技發達,繁忙的都市生活把您帶到更遠,您終將成為一個時代的產物……

祝您聖誕快樂!更希望您身體健康,青春常駐。

心急人上

香港人實在太心急太繁忙。再沒有時間比較e-card跟實實在在一張聖誕卡的分別,而且寄卡怕寄失,但WhatsApp的「雙剔」符號保證訊息必達,還可即時得知對方反應,對於習慣速食的香港人,寄信的等待過程,不是大家那杯茶。


「信箱的功能也不同了,現在信箱是用來收保險信、銀行月結單、 稅單,以及各式各樣的單。有甚麼人還會寄聖誕卡給我?保險公司及商業客戶吧,但寄卡人都不認識我!」收藏家鍾燕齊(Joel)的經驗,也是你我他的生活寫照,多久沒有收過真正的聖誕卡?也多久沒有提筆寫過一張聖誕卡?


喜好收集舊物的Joel,在掃舊文具舖及拆舊屋時也收來一叠叠年代老遠的聖誕卡,最老的一張可追溯到日治時代,其後50年代的大頭照聖誕卡、60年代的假3D、70年代的蕭芳芳、80年代的寫實攝影卡、90年代的發聲卡,一路數來,總數過千張,然而他只稱自己是收藏聖誕卡的初哥。「我收藏的聖誕卡有兩個條件,首先卡必須是香港設計、香港印刷,嚴格來說是香港製造;第二種是香港人使用過的,例如是移民的人寄回給香港親友的卡,所以不少聖誕卡內都寫了字。」隨便打開一張紙質發𤏸的卡,藍色原子筆迹圖文並茂,在「祝您聖誕快樂」、「新年進步」之外,還有外人摸不着頭腦的千奇百怪留言,但字裏行間還是能想像寫卡人及收卡人的喜悅——至少比起千篇一律的WhatsApp轉發訊息來得觸動人心。對於越來越少人寫聖誕卡,Joel認為是大家都忽略了過程,「享受一張卡,其實從打開信封一刻起已經開始,猜猜寄件人是誰、閱讀內容、看到署名,再貼在窗旁或用衣夾夾起,全部都是一個過程,聖誕卡的價值就在這裏。」是老套,是守舊,但說到底,聖誕卡的功能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Joel堅持:「聖誕卡由被設計開始,已經是一個human touch,到貼郵票、入信封、投入信箱,這個也跟虛擬世界完全不一樣。」



1. 70年代後期的真相聖誕卡,不過未能普及。
2. 80年代進入電子世界,電子音樂聖誕卡出現。
3. 90年代聖誕卡風格越見浮誇,大玩Pop up立體。
4. 之後興起卡通人物主題聖誕卡,哈姆太郎賀聖誕!
5. 日治時期入口自日本的聖誕卡。
6. 60年代尾興迷幻色彩,螢光色是指標。
7. 著名畫師Norman Rockwell的插畫當時也被做成聖誕卡。
8. 60年代出現假3D,模擬真實又帶虛幻。9. 60年代用明星相出聖誕卡,蕭芳芳真人部份像真,背景則很假。


■Joel特別喜歡50、60及70年代初的聖誕卡,「因為當時的插畫風格最靚。」

香港人欠浪漫

Joel認為香港人就是少了這樣一份浪漫,「歐洲人尚保留寫聖誕卡的傳統,日本人也有寄卡,去買東西時會有人提你要不要寫張卡,商業得來還保留了人性這回事。但香港哪有超市會這樣呢?從節日中種種可看到,這個城市少了優質生活,少了浪漫。」目前,找一張心水靚卡也是件難事,「以前買聖誕卡很容易,跑進文具店可以逛上半小時選卡,但現在賣聖誕卡的地方不多,選擇也越來越少。」假如閣下今年還收到手寫聖誕卡,請珍而重之,因為今時今日寄聖誕卡,不論是郵資還是心力,成本絕對比昔日更貴。


■50年代影樓製作的相片聖誕卡,在香港相當罕見。


■50年代的繪畫聖誕卡,還可以看到天星碼頭及鐘樓。


■荔園聖誕卡,往事只能回味。


■50年代早期印刷技術未到家,聖誕卡講究手工精製。


■燙金技術出現前,閃爍效果是用白膠漿加閃粉,手作味濃。


■Joel表示,閃燈聖誕卡是受當時Disco文化影響的產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