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 - 1262 - NEXT 3.0 Leica同門鬥

 

CLOSE-UP

Leica同門鬥

玩相機,識玩一定玩 Leica。 Leica這個品牌,可說是質素的保證,機身的一點紅 logo、經典的外形、矜貴的身價,絕對是所有攝影玩家夢寐以求的相機。
早前推出最新 T-System系列相機,打破傳統,加入大量電子功能,而且售價亦大打親民牌。
究竟新機是「將價就貨」?還是「賣大包」?今次就用新機與同門大佬「 M」併一併,由黑白感、對比度、細緻度以及顏色四方面,睇睇質素差異。

黑白感

玩得 Leica,當然注重拍攝黑白影像的懷舊味道,嘗試於光源反差大的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拍攝,睇睇兩者的分別。

全片幅 VS APS-C

全片幅相機可以用盡鏡頭焦距,影像較 wide,如果於相同位置用同一支鏡頭影相, APS-C相機就只能拍到中間黃框部分。

感光元件( CCD或 CMOS)是數碼相機的靈魂,決定整部相機的取景範圍、透視感,甚至影像細節。面積愈大的感光元件,製作難度愈高,成本亦相對較貴,所以為節省成本,不少相機品牌均採用 APS-C規格的感光元件*。
隨着技術進步,大面積的感光元件成本大大降低,開始出現不少全片幅( 36× 24mm)相機。全片幅感光元件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用盡鏡頭焦距;例如 24mm鏡頭套用在全片幅機上,實際焦距仍是 24mm;相反, APS-C因感光元件尺寸較細,成像時只能用到鏡頭中心部分影像,以致在同一焦距的鏡頭下,拍攝出來的影像有如從全片幅剪裁出來一樣,取景範圍變得狹窄。
另外,全片幅感光元件上每個感光點可以做得較大,影相時就可記錄較多數據,光暗變化自然還原得更仔細。另外,由於感光點的排列較疏,亦有效減少感光點過熱時互相干擾的情況,雜訊較 APS-C少。
*不同品牌的 APS-C感光元件面積各異,例如 Sony為 23.5× 15.6mm、 Nikon為 23.2× 15.4mm, Canon則為 22.3× 14.9mm。

傳統風 Leica M

2012年推出的全片幅 M系列款式連動測距對焦數碼相機,經典機身設計,卻首次加入 Liveview及影片拍攝功能。

規格

感光元件: 2400萬像素全片幅( 36× 24mm)
CMOS感光元件
ISO: 100至 6400
快門速度: 1/4000s至 60s
屏幕: 3吋 92萬像素 LCD
記憶體: microSDXC(最高 128GB)
其他功能: 1080p影片拍攝
體積/重量: 139/ 80/ 42mm/ 680g
售價:$65,100(淨機身)
網址: http://en.leica-camera.com

評價

黑白對比分明,細緻度及立體感十足,招牌暗位的 details仍然清晰可見,而且充滿傳統菲林的顆粒感, perfect。

簡約美 Leica T-System

由 Audi Design團隊設計的鋁金屬機身,設計簡約、手感紮實。加入不少現代攝影科技,例如自動對焦、觸控式屏幕及內置 Wi-Fi。

規格

試相
Leica T-System F5.6、 1/125s、 ISO 3200

感光元件: 1650萬像素 APS-C( 23.6× 15.7mm)
CMOS感光元件
ISO: 100至 12500
快門速度: 1/4000s至 30s
屏幕: 3.7吋 130萬像素觸控式 LCD
記憶體:內置 16GB/外置 microSDXC(最高 128GB)
其他功能: Wi-Fi、 1080p影片拍攝、每秒連拍 5張
體積/重量: 134/ 69/ 33mm/ 384g
售價:約$16,050(淨機身)

評價

細緻度出色,不過對比度稍差。雖然相片雜訊不多,但完全感受不到 Leica味道的顆粒感,普通料。

對比度

於上環摩羅街小販檔前拍攝,射燈的強光與暗位有着強烈對比,可試兩部相機拍攝出來的影像對比度邊部較佳,邊部更富立體感。

評價

試相
Leica M F5.0、 1/60s、 ISO 400

暗位及射燈下的影像對比度高,保留了容貌及衣服紋理等細節,再加上全片幅影像透視感強,令影像相當立體。

評價

試相
Leica T-System F5.0、 1/60s、 ISO 400

相片細緻度都算出色,但對比度明顯比 M差一點,好像多了一層紗,以至影像不夠立體。

細緻度

兩機的感光元件像素數字上有頗大分別,不過如果質素夠好,即使是 APS-C,拍攝小貓時應可清晰看到身上的毛髮。

評價

試相
Leica M F5.6、 1/125s、 ISO 1600

小貓身上的毛髮及貓鬚十分細緻、清晰,就算放大「聞相」,一樣銳利,背景的散景效果亦出色。

評價

試相
Leica T-System F5.6、 1/125s、 ISO 1600

擁有與 M同樣的質素,小貓身上的毛髮及貓鬚亦都十分細緻、銳利,值得俾 Like。只是因 APS-C感光元件比全片幅細,散景效果稍弱。

顏色

拍攝紅花及樹葉,可以測試顏色的還原度,以及有否出現偏色情況。

評價

試相
Leica M F5.6、 1/180s、 ISO 1600

紅花及綠葉顏色夠鮮艷,而且因為全片幅關係,散景效果強烈。

評價

試相
Leica T-System F5.6、 1/160s、 ISO 1600

無論紅花及綠葉的顏色均偏淡,片幅稍細的 APS-C感光元件,明顯地再次輸在散景上。

總結

試完兩機,果然一分錢一分貨,合共價值約十三萬的 Leica M加 50mm F2.0 ASPH($63,000)鏡頭拍攝出來的影像,無論對比度、顏色以及立體感,都比只賣三萬多元的 Leica T-System配 16-56mm F3.5至 5.6鏡頭出色得多。不過, Leica T-System又不是一無是處,細緻度十分高,影像夠細膩,而且又有自動對焦。作為一生人必定要擁有一部 Leica的目標來講,絕對抵玩。

只要在 Facebook以「 NEXT 3.0」為關鍵詞搜尋,或以手機的「 QR code」 app掃描,就可以睇到更多新聞同產品情報。

自動易玩

Edison
38歲  IT主管
玩 Leica年資:八年
八年來, Edison家中的 Leica相機收藏已增至廿幾部, M系、 X系,講得出都有,就連近年新推出的黑白專用機「 M Monochrome」,都無「放生」,稱得上是 Leica死忠 fans。得知推出全新 T-System時, Edison更話「買硬」。

鮮色搶眼

Leica難得有鮮色產品,就算有都是特別版,所以 Edison已決定買埋黃色機殼及相機繩,兩公婆都好鍾意。

「新機都幾破格,其他相機品牌推出換鏡細機,都擺明抄 Leica懷舊 look;不過到自己出新機,竟然玩簡約、新潮設計,勁 buy。」 Edison大讚鋁金屬機身拎上手好有質感,而且特別鍾意 colorful的顏色機殼。「跟機一定會買埋黃色機殼同埋相機帶,貪夠 sharp、夠搶眼。」

日本製造

Fans必定會買埋轉接環,將 M系手動鏡套上新機使用。

試玩過後, Edison有少少不滿,「感光元件由全片幅降級至 APS-C,已經做好質素會差少少的心理準備,但無諗過拍攝出來的影像,對比度竟然都幾一般,顏色偏淡,失望。不過,影像都幾 sharp, details位好清楚,仍保留 Leica質素。」
對於兩支 T-System專用鏡並非德國製造,他亦頗有微言,「雖然機身是德國製造,但兩支鏡產自日本,話就話都是 Leica鏡片,但難免會令人覺得是由『 Panasonic』代工, cheap了一點。始終我們 Leica fans鍾情德國製造,希望將來會出番支德國製 T-System鏡頭,貴一貴都會買。」

二奶之選

日後就算帶部 M出外影相,都會同時帶埋 T-System拍片, Edison表示貪新機有自動對焦,拍片先夠實用。

新機比 M系列平一大截,好親民,不過 Edison話最大賣點反而是加入不少電子功能,「 M大部又重,要手動對焦,太太都投訴難用,而且話就話部 M加入 1080p拍片功能,但手動對焦實在太難控制,幾乎無用過。 T-System加入不少電子輔助功能,太太一定識用,買機一定不會詐型。」
藉口俾太太,但 Edison其實另有打算,「出去影相點都會帶 M,始終鍾意玩手動對焦,但都會帶埋 T-System作備用機,因為機身細、又算輕,袋埋出街不覺重,可以因應不同場合換機即影。」

百年 Leica

德國 Leitz光學工廠( Ernst Leitz Optische Werke)機械工程師 Oskar Barnack,一直希望將相機體積縮細。 1913年,他終於成功研發出擁有 35mm焦距鏡頭的輕便菲林相機 Ur-Leica,其中 Leica一字,是由 Leitz以及 Camera兩字合併而成,結果往後一百年不斷推出多個相機系列,奠定 Leica的專業地位。
點解 Leica如此貴?全因相機由純人手製作,用料實淨,組裝過程亦十分精密,加上可以拍出其他相機無法取代的絕佳效果,令它的身價節節攀升。以下幾個系列,作為粉絲一定要識。

M系

上星期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一部由攝影師 Eric Schaal擁有的 1957年限量版 Leica MP Black Paint相機,就以$4,956,000高價成交。

要數 Leica最成功的系列,非 M系莫屬, 1954年在德國 Fotokina展覽會發布的第一代 M系相機「 M3」,多年來共賣出 22萬部,銷量相當驚人。 M系的最大特色是採用連動測距( Rangefinder)對焦方式,相機並非透過鏡頭取景,而是將兩組平排的觀景窗及對焦窗所反射出來的影像重疊,「合焦」後就根據三角測距原理,決定對焦距離。其後於 2006年更成功數碼化,推出 Leica第一部數碼相機 M8,並於 09年推出全片幅數碼相機 M9。

R系

當年設計 R3時, Leica曾與 Minolta合作,所以外形上 R3與 Minolta XE-7可說是同出一轍。

由 1964年起, Leica生產了一系列單鏡反光菲林相機,最初型號為 Leicaflex,後來在 1976年推出 R3,先將整個單鏡系列歸為 R系。不過由於銷量關係,直到 2009年, Leica正式宣布全面停產 R系的相機及鏡頭。

S系

Leica剛於年初推出「 Leica S Edition 100」,慶祝品牌成立一百周年,一機兩鏡之外,仲附送特別版 Rimowa行李箱。

S系原是 Leica過渡數碼化的試驗產品, 1998年推出的 S1,感光度太低,操作亦極不便利,所以沒有大量投產。直到 2008年推出 S2中片幅數碼相機,於影像質素、感光度、對焦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先迎合到專業攝影師的需求。

X系

前年曾推出與時裝設計師 Paul Smith聯乘的 X2,全球限量 1500部。

2009年推出的 X1($16,000),是 X系首部相機,走的是入門輕便數碼相機路線,可以隨身袋住隨時 snapshot,而且售價亦較親民,可說是 Leica相機盤中的「窮人恩物」。

C-Lux、 D-Lux、 V-Lux

除了身價及品牌標誌,兩部機在規格上可說零分別。

Leica一直同 Panasonic有合作關係,不少 Panasonic的 LUMIX數碼相機均採用 Leica的鏡頭技術,而 Leica每次均會為 Panasonic數碼相機推出「姊妹」型號,並以 C-Lux、 D-Lux、 V-Lux等命名。當然加了個 Leica標誌,價錢就貴幾倍啦!

壹週刊 - 1262 - NEXT 3.0 Leica同門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