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星期四

�果日�- ��家而� - 陶�

蘋果日報- 為國家而戰 - 陶傑
為國家而戰 - 陶傑

南中國海事變,中國軍方和民間希望有戰爭。

當經濟出現困局,極權政府想用戰爭分散國內的風險,就會有戰爭,就像熱帶反氣旋的氣候形成了,必有颱風。

像一九四一年,如果美國不對日本制裁:一封鎖日本的能源入口,二遊說歐洲一起抵制日本貨,日本軍閥不會偷襲珍珠港。

能源之爭,經濟之困,加上泡沫爆破在即,一場世界大戰的條件和時機,日漸成熟。

毛左希望打仗,也有理由。東亞下一代精神萎靡,嬌生慣養,只會埋頭打電子遊戲,打一仗,淘汰一批頑劣的,剩活下來的,以後質素就會提高了,也不是壞事。

戰爭不足為奇,能準確預測戰爭的,才是奇才。

「第一次世界大戰」(First World War)這個名詞,是一個叫雷平敦的英國軍事記者第一個叫出來的。在此之前,人人以為戰爭只是歐洲範圍,英國早期還只稱「大戰」(The Great War),但記者雷平敦看出來了:豈止是大戰,一定是世界大戰,而且,這次世界大戰,只是第一次,以後還會有。

雷平敦過人之處,不止是定義為「世界大戰」,而且在大戰尚未結束之際,就稱之為「第一次」,這是何等高瞻遠矚的眼光。

現代戰爭的文學,最優秀首推雷馬克的「西線無戰爭」,說盡了殘酷血腥。其中兩個士兵,討論為什麼要打仗,是不是為了國家的尊嚴?

「據我所知,因為一個國家,很嚴重地侮辱了另一個國家,於是就有戰爭了。」一個士兵答。

「國家?」另一個反問:「我不明白。德國的一座山,是不可能侮辱了法國的另一座山的。法國的一條河,也不可能侮辱了德國的一條河。德國的一座森林也沒有侮辱法國的另一座森林。」

這就是「國家」這個名詞其騙局所在,尤其是在大戰將臨之際。但是,人是愚昧的,尤其是洗了腦的所謂人民。所以,戰爭的爆發,生靈塗炭,有時,是科學的邏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