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带我回去

 

带我回去

作者:塔娜·法兰奇

分类:外国文学

一本别具特色的、满含情感和剧情色彩的小说,《带我回去》悲情悬疑天后塔娜·法兰奇的巅峰之作。 十九岁的弗朗科对破碎喧扰的家失望透顶,于是和青梅竹马的女友萝西相约,要一起离开他们长大的家乡——忠诚之地,去英国开拓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约定好的那个晚上,弗朗科痴痴地等了整夜,萝西却始终没出现。 弗朗科认为萝西一定是临时改变主意了。被抛弃的怨愤使他毅然决定独自离开,最终加入了都柏林警界,化身为卧底警探的一页传奇,于死生契阔中跌宕人生。多年来弗朗科不懈地找寻萝西的下落,期待能与她再度相逢,能以他的重生来报复她。 二十二年后,妹妹洁琪的一通电话让发誓再也不回家的弗朗科几乎是不顾一切飞奔回忠诚之地:在他与萝西当年相约的那栋旧屋里,发现了萝西遗落的手提箱,箱子里还有两张去往英格兰的过期船票。接下来的追踪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旧屋的地下室里,竟然掩埋着萝西荒寒多年的尸骨。原来,她从未离开!而就在发现萝西已然身亡后的两天,弗朗科最疼爱的弟弟凯文,也在那栋不祥的旧屋坠楼身亡。这是意外,还是有人蓄意所为?两件事会有关联吗? 跋涉过漫漫沧海桑田和茫茫的人世烟云,弗朗科终于倾听到了忠诚之地最沉郁的呼吸……

带我回去(图书)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一本别具特色的、满含情感和剧情色彩的小说,《带我回去》悲情悬疑天后塔娜·法兰奇的巅峰之作。

目录

1基本信息

2内容简介

3作者简介

4编辑推荐

5专业书评

6媒体推荐

7目录

1基本信息编辑

原作名:Faithful Place

作者:【爱尔兰】塔娜·法兰奇

译者:穆卓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页数:396

定价:29.00

装帧平装

ISBN:9787540447755

2内容简介编辑

十九岁的弗朗科对破碎喧扰的家失望透顶,于是和青梅竹马的女友萝西相约,要一起离开他们长大的家乡——忠诚之地,去英国开拓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约定好的那个晚上,弗朗科痴痴地等了整夜,萝西却始终没出现。

弗朗科认为萝西一定是临时改变主意了。被抛弃的怨愤使他毅然决定独自离开,最终加入了都柏林警界,化身为卧底警探的一页传奇,于死生契阔中跌宕人生。多年来弗朗科不懈地找寻萝西的下落,期待能与她再度相逢,能以他的重生来报复她。

二十二年后,妹妹洁琪的一通电话让发誓再也不回家的弗朗科几乎是不顾一切飞奔回忠诚之地:在他与萝西当年相约的那栋旧屋里,发现了萝西遗落的手提箱,箱子里还有两张去往英格兰的过期船票。接下来的追踪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旧屋的地下室里,竟然掩埋着萝西荒寒多年的尸骨。原来,她从未离开!而就在发现萝西已然身亡后的两天,弗朗科最疼爱的弟弟凯文,也在那栋不祥的旧屋坠楼身亡。这是意外,还是有人蓄意所为?两件事会有关联吗?

跋涉过漫漫沧海桑田和茫茫的人世烟云,弗朗科终于倾听到了忠诚之地最沉郁的呼吸……

3作者简介编辑

塔娜·法兰奇,爱尔兰知名小说家。从小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徙过多个国家,直到1990年才定居都柏林。因为经常搬家,接触不同文化,使得她的观察力也远比一般人敏锐。

她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接受专业演员训练,并曾参与戏剧、电影、配音等工作,而这些经历也帮助她能够成功模拟角色的各种样态。其长篇小说处女作《神秘森林》以睿智、细腻、优雅的叙事手法和纤毫毕现的人物刻画获得全球各地书评的一致赞誉,不仅荣获“爱伦坡奖”、“安东尼奖”、“麦可维提奖”、“巴瑞奖”等四项“年度最佳处女作”大奖,更跃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今日美国报旧金山纪事报洛杉矶时报丹佛邮报波士顿环球报、Book Sense、北卡独立书商协会等全美九大畅销排行榜,并入选亚马逊网络书店2007年度编辑推荐选书。此后法兰奇的第二部小说亦再次席卷国际文坛,并同样入选亚马逊网络书店2008年度编辑推荐选书。

4编辑推荐编辑

《带我回去》是一本别具特色的、满含情感和剧情色彩的小说,《带我回去》悲情悬疑天后塔娜·法兰奇的巅峰之作。《带我回去》带着岛国冬日特有的清冷和凌厉,在2010年席卷了全美众多排行榜:2010年亚马逊编辑最佳推荐小说、全美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选书、全美读书俱乐部年度最佳推荐小说、巴诺书店年度最佳小说、《出版家周刊》最佳小说、《华盛顿邮报》最佳小说、《时代杂志》最佳小说、珍妮特·玛斯琳年度最佳推荐小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年度最佳推荐小说。《带我回去》的销售业绩远超《失落的秘符》、《暮光之城》、《龙纹身的女孩》等畅销书。塔娜·法兰奇的悬疑小说中不太涉及性、暴力、变态狂、连环杀手、恐怖分子、中情局等等国人不太适应的东西,而是擅写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将个人的命运以及个人与周边点滴繁复的互动写得幽微婉曲、荡气回肠。塔娜·法兰奇的小说中许多优美的句子都能令人过目不忘,吟诵成诗。这些特点使得塔娜·法兰奇的小说总能引起最广大读者的共鸣。《带我回去》讲述了回归与希望的主题,提醒我们每个人找寻过往,找回初恋,找到家。《带我回去》的主人公弗朗科不断回忆与萝西当年的青春爱恋以及他对萝西多年来执著一往的深情让人深深动容。

5专业书评编辑

你不可再回家

《书页》

这本书中的次要人物可能就是下一本书中的主人公,这是爱尔兰悬疑小说家法兰奇设置人物的一贯风格。这种风格再次出现在她的第三本小说《带我回家》中。本书主人公弗朗科·麦奇——都柏林特警组的一名警探,是她的第二部小说《the likeliness》(台译《神秘化身》)主人公凯西的前老板。

“我有一种感觉,神秘小说,比其他任何类型小说,都更加植根于故事产生的那个社会。”

法兰奇起初并没有刻意想把弗朗科写成新作中的主人公,但在写作《the likeliness》时,她发现自己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强烈兴趣。“他有一种奇特的道德感。我多少感到好奇,一个人是怎样成为他日后被人接收的那种性格情貌的?而且,当他被置身于那个问题的边缘时他怎么做:为了找到一直纠缠于心的问题的答案,你会为你自己,或者为你最爱的人做点什么吗?”

在《带我回去》里,当弗朗科背负他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判断,回去离开二十二年的家去寻找答案的时候,他当然被推到了这个问题的边缘。1985年12月,当时的弗朗科十九岁,极其想要离开压抑、痛苦的家庭,想要过一种和父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彼时他萝西·戴利正处于热恋,和萝西在一起时的甜蜜感多少冲淡了一些家庭不和给他造成的幻灭感。他和萝西商定好一起逃往不列颠,但是当他们约好在忠诚之地十六号楼(在他们那条街顶头的一栋被废弃的屋子)相聚的夜晚,萝西却没能而且再也没能出现。尽管失望透顶,弗朗科还是离开了家乡,带着破碎的心,而且发誓再也不回来。他最终加入了都柏林的警察队伍,和睿智犀利的奥利弗结了婚,有了个女儿荷利,然后又和奥利弗离了婚,并且和妻女还保持着尴尬的联系。

离家之后的弗朗科一直未断对萝西下落的探寻。当萝西的手提箱二十二年后突然出现,被发现藏在十六号楼的某堵墙后,弗朗科不可遏止地地要回到他乱哄哄的家——如果他想找到一些关于萝西的什么的话,就必须与坏脾气的家人和老邻居们再次相逢。可他忽视了的是,自由之地(爱尔兰最古老的地区之一)的邻居们憎恨警察。弗朗科的家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信任他,邻居们更是竭力保有自己的秘密,而不是对官方的调查事无巨细相告。

法兰奇并非出身于自由之地,但她丈夫是,这有助于她准确地写出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并没有假装我是从外部去了解它的,”她说,“我认为你可能不得不生于斯,长于斯,往上追溯四代都生活在那里,才能从容玩转自由之地。但我有着很好的洞察力,能对这个地方进行充分细致地审视,以保证我写出来的东西不至于失误。”

自由之地富含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法兰奇解释道:“同样的家族在那里已经生活了数百年。近些年来,那个地方总算有了变化——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变得有些雅痞化了。但你仍然能在那里找到1911年人口普查时就登记在案的家庭,那些家庭真的是在那里生存了好多好多年了。那里从不是一个富裕的地区,哪怕到了我丈夫年轻时,那里仍然存在着带有户外厕所的公寓,有强烈的社区伦理规范(现在还有),有着拥挤共居的人们所特有的喧嚣。”

自由之地逼仄的、几乎是窒息的气氛镜像般地反映在弗朗科的家庭里,这种气氛甚至在他离家之后的日子里仍然笼罩于他。“家总是吸引人的,他们交往的方式,只有你的家人能迅速地搞定你,对付你,家人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做到这种程度。”法兰奇说,“我感兴趣的就是:家庭对家族成员的强烈力量,以及当你竭力抵制这种力量多年后,又再回到产生这种力量的地方,会发生什么事。因为我相信,即使你真的离家二十年,就像弗朗科那样,那种神秘的磁力也不会消退。你只能走到足够远,远到它的影响力变得很弱。而当你又重回到它的力量范围,它就会直勾勾地擒住你,把你拉过来。”

法兰奇塑造的弗朗科家中每个成员都让人难忘,从天真的、经济和阶级地位正有起色的凯文到沉着脸,狡猾又冷淡的谢伊,后者至今仍住在父母楼上,而且一直没有原谅弗朗科的擅自离家,也许是不能原谅他将酗酒、好施暴力的父亲撇给他吧。弗朗科的妹妹洁琪是这么多年来他唯一保持联系的家人——但显然,她也对他保有秘密。

法兰奇在三一学院受过表演训练,有好些年的舞台剧经验,这充分有助于她塑造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并使之栩栩如生。“我就像演员那样写作,”她提起她第一人称叙述的风格,“如果你以第三人称去写,你就不得不从平等客观的视角看事情,而如果是以第一人称去写,就好像是在戏剧中演出一个角色,你只能通过这个角色的眼去看所有行为,带着他的观察、猜测和偏见。”

“我相信这么一个事实,我是从角色而不是情节开始写的,这本身就是很演员的。我以猜想起头,我就是叙述者,我只是希望上帝能帮我设置好情节,在我往下进行的时候顺风顺水地出现。”

显而易见,法兰奇做得很不错。她的第一部作品,《神秘森林》,在2007年推出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诸多奖项。《神秘森林》和接下来的《神秘化身》都登上了各自年份(《神秘化身是在2008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且都是亚马逊编辑的年度选书。

《带我回去》,以其魅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延续了同样的成功。这本书的一些最好的段落闪回到1985年,彼时爱尔兰正处于经济不景气中。法兰奇鲜明地将那段日子反映到日常生活的描写里,将它与日后爱尔兰的经济繁荣(差不多延续到2007年12月)作对比。她深思熟虑地把这本书置于经济崩盘之前的这个时期,那段时期爱尔兰的情势相当严峻。“当经济繁荣时,我们是如此得意忘形,甚至整个国家意识都开始不着调,而彼时的经济崩盘也导致了同样的结果。”她说。

在书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里,弗朗科必须跟九岁的女儿荷莉解释他家很穷——这让荷莉觉得丢脸,因为她从小被灌输的观念便是穷人都是又懒又笨的。法兰奇在《带我回去》中直接表达了这一观点:“我认为经济繁荣中的很多现象都证明了这一点:贫穷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别管为什么;你对经济没做贡献,因为没有很多钱,你就是个‘更少意义上的人’。反过来,拥有一定量的社会地位符号某种程度暗示了你是一个更富有、更有名望的人。小说中的弗朗科可能会对此更加关注;在他的过去与现在的这种不愉快的关系中,挣脱穷困的窘境成为他想从过去就开始着手解决的事情之一。但他又明显对他的出身带有一种抗拒的依恋。他有一种理念:你的银行存款并不是衡量你的道德价值的必要手段。”

虽然法兰奇的家庭在整个1980年代的经济衰退里都生活在海外,她仍然记得在爱尔兰度过的那些夏天。“任何只要经历过、可以记起那个年代的人都会被其影响,被其塑形,拥有弗朗科回忆往事那般的心情。对在经济繁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甭坏’意味着你今年只能拥有一个假期,而假期总是存在的,以前比较多,可能以后也会比现在多。而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崩坏’意味着我喝不到咖啡里,因为我没有钱坐巴士去城里。”

法兰奇对人物和情节设置的娴熟掌控让忠诚之地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毋庸置疑她的故事都发生在都柏林。虽然她的童年曾多国辗转,但从十七岁起,她就固定居住在都柏林。“都柏林是我真正了解的唯一的地方,是我可以打电话回家的唯一的地方,我知道这里的微小的事情,我知道某种口音意味着什么,知道从A地到B地的捷径怎么走。我有这种感觉,神秘小说,比其他任何一种类型小说都要更加植根于它所发生的社会,因为罪案恰是由它们出自的社会所塑形的。为了描写你所感兴趣的地方,你必须拥有一种基本的对该地的代入感和紧张感。“至于她笔下的人物,《带我回去》的读者应该会乐于猜测这本小说中的谁会成为法兰奇正在写作中的第四部作品里的主角。“我不停更换叙述者只是因为我觉得每个故事对不同的人,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对每个人生活和人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任何一个角色来说,他总会在生活中经历一些关键时刻,我只想写那些相对来说比较残酷的,对个人来说比较折磨人的经历。”

虽然目前为止她还没有在两本书中用同样的叙述者,但她仍表示她想让弗朗科和他的家人在新小说中再度出现:“我希望能有一本书来把他们再次包裹进去!我还没太找着感觉。但一部分的我仍然在继续思考,天哪。我希望我不要遗漏什么,别搞砸了。”法兰奇已经拥有《带我回家》——至今为止她最好的作品,她其实什么都不用怕。

6媒体推荐编辑

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我们共同的青春遥望

慧木丫头

塔娜·法兰奇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家,她的作品不多,但是每一本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也让人印象深刻。处女作《神秘森林》(in the woods)以敏锐、细腻、优雅的叙事手法,配合人物心理的精准掌握,使英国和爱尔兰的出版社为之惊艳,立即以六位数英镑的高价抢下版权。出版后也果然赢得全球各地评论的一致赞誉,不仅荣获爱伦·坡奖、安东尼奖、麦可维提奖、巴瑞奖等奖项,更跃登《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今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洛杉矶时报》《丹佛邮报》《波士顿环球报》、BookSense,以及北卡罗莱纳独立书商协会等全美九大畅销书排行榜,并入选亚马逊网络书店“年度编辑推荐选书”。其续作《the likeliness》(台版译为《神秘化身》)同样立刻登上当年亚马逊畅销总榜,并成为年度编辑选书。而这第三本《带我回去》(faithful place)又再一次掀起了畅销旋风,继续横扫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再一次被亚马逊的编辑列为年度选书。

一个爱尔兰作家,写的都是爱尔兰小国(小城)中的那点事儿,她的书居然在美国如此受欢迎,颇可玩味。

法兰奇的小说有以下特点

1. 每一本的人物都有关联。这一本中的次要角色,很可能就是下一部的主角了。比如《神秘化身》中的凯西,在《神秘森林》中是男主角的搭档;《带我回去》中的弗朗科,其实就是《神秘化身》中凯西的前上司,一个仅仅出现了几处的人物。知道这一点的读者对法兰奇的下一本书都非常好奇:到底这第四本书中,会用谁来做主人公呢?(他们都从《带我回去》中寻找,据说看好那个毛头小警察的人最多。)

2. 描写普通人的情感纠葛,尤其牵涉到天伦之情。在法兰奇的小说中,没有连环杀手,没有变态狂,没有恋童癖,没有吸毒、滥交、乱伦、恐怖分子……没有妓女、毒品贩子、中情局、这样那样的专家等等非常“美国”的角色和因素,没有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故事的缘起,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或孩子,死了,然后开始了调查。相比于其他悬疑侦探小说中以“谁杀了人”这种谜题式的结构吸引人,法兰奇的小说中更多的是写主人公在调查案件中性格的变化、心理的纠结,和调查人、受害者、被调查人各自因事件引起的生活的波澜。所有的人物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是公众人物,是和生活中的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包括作为主角的警探,也往往是性格热情但鲁莽,有着不愿意提及的过去,和上司关系不太好,有树敌的同事,婚姻或爱情不顺利。可是,通过事件的调查,跟这件事发生了关联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情感和心智上的动荡。——死了的人只是死了,活下来的人通过经历别人的死亡,才能更明白“活着”的意义。到结尾,往往“凶手是谁”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读者早就从猜测解密的兴趣中抽离出来,而是跟着书中的人物们同呼吸,共悲喜,欷歔慨叹人世苍凉。

3. 小城风情和活生生的人物。法兰奇的小说,故事都发生在城市的边角处。对于这些生活在边缘的人们来说,都柏林已经是大都市了,伦敦更是国际大都市,是他们从小就觉得光明坦荡想要逃往的地方。故事总是从现在说起,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回溯到七八十年代的童年光影。彼时爱尔兰宁静、缓慢,甚至是贫穷,城中的俗世百姓们为自己家的柴米油盐操劳,交往、吼叫、笑、吵架、骂孩子、打老婆、团聚、做客、关起门来说人闲话……像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一个地方居住的普通人。三十年前的浮光碎影和点滴喧哗要么汹涌要么温柔地飘进主人公的回忆里,飘进其他人的回忆里,也飘进我们的回忆和慨叹中。由于法兰奇受过专业的演员训练,加上突出的天赋,她一旦写某个角色能立刻产生代入感,进入情境。我们读她的小说,几乎像在看喋喋不休声色犬马的港剧,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看一个地方三十年间的沧海桑田。这种亲切的认同感无论对哪一国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4. 普通人的“不幸”。到底要多么不幸才能叫做“不幸”?死人算不算?非要天崩地裂吗?除了死人,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小小的愁和怨愤,好比你因为我的一句埋怨就躲到一边去哭,好比我因为爸爸一个莫名其妙的巴掌就跑到家外面去一整天不回来,好比老妈辛辛苦苦站在厨房一个下午,弄出一桌子菜却没人来吃,好比我们激动地相约要一起离开家,去往异国他乡开始新生活,但你始终没有来……这些点滴的不幸,难以启齿,无法启齿,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气啊、激动啊、不平啊,然而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轻笑一下,不再提。而生活就是这样的,许多的哭声都是低沉的,许多的呐喊都是无声的,许多的翻涌和蜕变都是孤独的。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不幸在时间的长河里算得了什么呢?一天、一段时间的哀伤在“人生”这样的大字眼中又能占到多少分量?然而谁说我们不在乎!在法兰奇的小说中,洋溢、蔓延着这种普通点滴的哀伤,我们终于欣慰地感受到原来普通人的哀伤也是有人在乎的,也是可以被书写的,原来我们经历过的,人家也经历过!而当我们读过故事起伏过呼吸迷蒙过眼睛后,反倒可以更加坦荡地看待生活了。

5. 语言犀利有趣。这个“有趣”,绝对不是“滑稽”的意思,而是贴近人物,有个性特点。法兰奇毕竟是学过表演甚至做过演员的,深知何为“对白”。她的人物,说话都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利落和狠重,叫人展颜或者怅惘。比如《带我回去》中主人公那个啰唆、坏脾气又好心肠的老妈,说出来的话那么不中听但又那么真切——有多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母亲,也是那样子把孩子们给“咒”“骂”大的啊。

回到《带我回去》这本小说本身。故事是纠结的:十九岁的弗朗科和萝西,彼此的家庭都伤痕累累,破碎,不幸福。他们在这样一个喧嚣而贫瘠的小地方(忠诚之地)再也过不下去了,便相约着一起离开,去往英国,去打拼属于自己的新生活。然而约好的那个夜晚,萝西却没有来。弗朗科痴痴地一直等到天色变成浅灰,最后只得失望地孤身上路。萝西此后杳无音讯,弗朗科一直以为她是临时转变注意,决定丢下他,自己出去奋斗了。弗朗科后来成为了都柏林特警组的一名卧底警探,在死生契阔中跌宕人生。二十二年来,他总是在隐隐地寻访着萝西的下落,翻阅各种犯案记录,渴望找到她的名字。他想象她的奋斗或飘零,幸福或落拓,美丽或憔悴,他想象总有一天能与她再相逢,让她见识到他的重生,报复她。萝西青春曼妙的身影成为了魅影一般的存在,时刻缠绕他心头。直到妹妹洁琪的一个电话告诉他:就在他和萝西当年相约的十六号老屋,发现了萝西的手提箱,箱子里还有两张过期了的船票(往英格兰的),以及一系列身份证明之类的材料。弗朗科跌跌撞撞地几乎是飞速还家,摆脱掉同侪的种种阻挠想要一探究竟,却最终发现了萝西的尸骨!——原来,她从来没有背弃他!那么,是谁,做出这么残忍的事,那么美丽而美好的萝西到底惹怒了谁,要终止她十九岁年轻美好的生命?而就在发现萝西的遗体后不久,弗朗科的弟弟凯文在十六号旧屋坠楼身亡,这又是怎么回事?凯文的死和萝西的死之间有关联吗?

发誓再也不回家的弗朗科,不得不在忠诚之地长久地盘桓。他任何物证都没有,也找不到,只能凭对这里每一个人的印象和跟他们的关系,不断的寻访、交谈,去点滴拼凑、再现案件发生时的情境。很多烦扰、喧嚣、愤懑、不甘、嫉妒都被翻腾了出来,很多当年和再早年的往事又突然浮现,相互交缠。成长的苦痛、青春的幻灭、面对市井人生的无奈或从容,茕茕徘徊,猎猎不息。

真相的揭开让人惊愕同时又叹惋,也是让弗朗科心碎的。此时的他面对家人和旧友,还有自己心爱的女儿,将何去何从?我想,作者法兰奇写到此处,肯定在对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是念念不忘的,即托马斯·沃尔夫的《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这个“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他来自的地方,更代表着一个人的过去和往事,我们只能说,你想逃离什么,与其逃离,不如回去真诚地面对和解决。只有从往事的羁绊中痛快拔出,才能更傲然地继续今后的人生。

“过去的从未死去,甚至都还没有过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it’s even not past。——威廉·福克纳)《带我回去》,其实描述的是通过对离家和回家的纠结,展现人对“过往”的战争。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想要努力寻找、实现“新生”,要逃离过往,却总是被过往找到。塔娜·法兰奇用她的细腻和深刻,刻画出了一个人与家庭最深痛的关系,这恰是人与周边关系中最难言说的关系之一。很难说弗朗科对他自小长大的家到底是恨、害怕、依恋还是别的什么。很难说他的回归到底是要去寻找萝西,还是寻找他一直又怀疑又渴望的什么。他和家人的情感互动纠结、苦痛而绵长;他与旧邻和故地的关系尴尬、仓皇又有他并未发现的坦然。在这些盘桓的日子里,他对萝西的怀念显得那样轻柔和苍凉,演绎也调节着整本书的悲剧调子。悬疑的案情与沉重的心情,在法兰奇的笔下散发忧郁的美感。正如本书台版名字“神秘回声”一样,无以抵挡的事件,对人的生命与内心造成永恒铭印;再怎么刻意掩藏或遗忘的过去,最终仍从遥远的心底荡出回声。

最后一提的是,虽然法兰奇的小说中都以警探作为主人公,但并没有刻意强调警探的身份以及“探员办案”这件事情,而是将警探视为普通人,写其最日常最柔软的一面。弗朗科不是硬汉更不是铁血警探,那个十九岁的忧郁少年时刻与如今的他重合,倒反而显得比中年的资深警探形象更加清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城市如何演进、世事如何沧海桑田,在弗朗科内心最安静的角落里,他永远都会停留在十九岁那年寒冬温暖灯影中,牵着萝西的手说一起走, 一直好,一起老。

这是少年人才有的执念。《带我回去》就是这样一本遥望青春的小说。回去,找寻过往,找回初恋,找到家。

7目录编辑

导读: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我们共同的青春遥望 /001

序曲 /007

Chapter 1 蓝色手提箱 /009

Chapter 2 二十二年后的故乡 /023

Chapter 3 瞬间颠覆的记忆 /044

Chapter 4 昔日老朋友 /063

Chapter 5 埋葬在地下室的初恋 /073

Chapter 6 船票上的约定 /090

Chapter 7 你愿意为何而死 /115

Chapter 8 让我再看一眼你的笑脸 /137

Chapter 9 错过电话 错过一生 /147

Chapter 10 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天 /162

Chapter 11 另寻出路 /173

Chapter 12 悼念的歌 /183

Chapter 13 唯一的温暖 /201

Chapter 14 你告诉了谁 /214

Chapter 15 可疑的指纹 /233

Chapter 16 我曾有个姐姐,她叫萝西 /244

Chapter 17 那么那么遥远的青春 /262

Chapter 18 支离破碎 /274

Chapter 19 逝 /291

Chapter 20 别再回来了 /310

Chapter 21 多少恨,当年事 /328

Chapter 22 没有团圆的圣诞 /364

Chapter 23 回家的路 /38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