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微博 文章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真相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真相

《糖与香料》,从书名上看,还以为是一本有关味蕾绽放的烹饪书;但实际上这是一本惊悚推理罪案小说。


作者萨菲娜·德福奇曾说,她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其中犯罪被捕的男子不断哀求法官多判他几年,因为他知道,要是没有改造好就释放出来,自己肯定会再次作恶。 而书中描写了大量挑衅传统、令人不安,直击人的灵魂的画面。


由此,《糖与香料》在英国出版时,立刻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举登上亚马逊英国全类别图书销量第二,2013 iTunes大热图书;但同时,也在英语世界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被成为"最后的禁忌"。


而近日,《糖与香料》即将以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登陆豆瓣阅读,敬请期待,了解《糖与香料》争议背后的的真相。




接下来,小编精心奉上《糖与香料》的精彩书评,揭秘《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原因。


糖与毒药


在看这本书之前,仅仅看到名字就吸引了我。吃货的本性必然是一个原因,是让我想起来很久之前的一个风格非常舒服的动画,狼与香辛料。动画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印象中是一部非常暖心的故事,抱着这样的期望,我无视了这本书封面的推荐语——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


当故事从几个孩子的游戏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发现任何征兆,直到那个画面冲击感极强的片段出现在我的眼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残存的独臂上,那三片看来怪怪的染了色的指甲。这唯一的色彩,与腐尸的灰暗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回顾这段描写的时候,依然让我浑身发寒,不过到这时我才发现作者留下的漏洞,当然作为一个悬疑小说,我还是很有道德不会去剧透的。


最近这段时间,看了三本悬疑小说,《别相信任何人》、《消失的爱人》加上这本《糖与香料》。大约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不是我看书的最快速度,主要是因为实在里面的画面太让我无法接受。


也就渐渐理解了为什么说这本书是备受争议,针对儿童的犯罪一直在我心中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恶行。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书中的克莱尔就那么轻易的原谅了托马斯,我不能理解书中所谓对于人性的思考,为那些人的辩白。


何为恋童癖?任何的定义最终的结论都是性变态,是不正常,是病态,是错误的,是一种罪恶。我不能接受用同性恋来比对,不能接受那种只是恰好爱上的人是小孩这样的说法,不能见这种心理被洗白,完全不能接受。


                                                                                                          ——来自读者椰汁绿豆


痛苦的时无法改变的伦理


我现在只有在感冒卧床时才会看小说,结果看完这本让我更难受了。


倒不是完全因为恋童癖——白夜行、法医秦明的三部曲,里面恋童癖也有,变态杀人狂也有,但看完不那么难受。


问题是本书作者并不打算老老实实讲一个侦探推理,她更想讨论伦理。这就是为啥看到三分之一我就猜出真凶而主角们还在绕圈子磨叽的缘故。


作者意思是,在古代,人们十一二岁时就结婚拥有性生活,为什么现在这样就叫做恋童呢?至于性侵犯,从人猿时代,一只公猿猴把母猿猴强行按倒的时候,性侵犯就开始了,为什么针对成人的性侵犯就比针对儿童的高尚呢?


她的笔触里有着不自觉的,对恋童癖的同情。甚至借凶手和一个恋男孩者之口说出,你们成年人根本不是真正爱儿童,你们除了自己小孩,对儿童世界毫无关注,我们才是爱儿童的。


我承认她说的不少东西有道理。例如某些先天性对儿童产生性欲的情况就像同性恋一样,无法改变,他们也很痛苦。


终于明白为啥本书出版后会在英语世界引起极大争议了。不是因为恋童癖连环杀人犯,而是因为,伦理。

                                                                                                           ——来自读者豹小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