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果日�- �介:慈禧竟然是�人

蘋果日報- 書介:慈禧竟然是偉人

書介:慈禧竟然是偉人

英籍華裔女作家張戎愛寫大時代裏的小故事,例如《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及《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的內容均與歷史脈絡相去不遠,但新作《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卻反轉我們的傳統認知:慈禧不但不是揮霍無道、愚昧保守的老虔婆,甚至是開明開放憂國憂民的明君。對此,一於請來定居倫敦的張戎越洋說個明白。
撰文:呂珠玲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出版社:麥田
  新書反轉歷史,推翻慈禧禍國殃民的固有形象。

多年來,張戎越研究歷史,越發現慈禧的貢獻跟史家描寫的頑固形象大相逕庭,於是決定重新了解這位皇太后。這本近四百頁的新書雖然並非要把慈禧寫成聖人,卻擺明車馬為她平反:慈禧廢除纏足陋習、鼓勵女子接受教育、創立現代化海關、推動君主立憲及推動新聞自由。乍聽有點匪夷所思,但張戎會認認真真展示證據,而且鋪排流暢得像述說一個動人故事。跟張戎做電郵訪問,她也愛用講故事方式來回應一問一答的訪問。

引經據典 改變華人成見
為了這本書,張戎花了六年時間翻查史料文獻,包括諭旨、奏摺、書信、外交文件及外國皇室檔案等,檔案更是出自世界各地,例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甚至是英、美、法、意等地的檔案館。


於是,這本書先出英文版,再由張戎親自繙譯成中文,她說:「中文版與英文版基本一致。中文版增加了引文,因為大多數華人都對慈禧抱有成見,要改變這種成見,需要引用大量史料。而外國人一般不知慈禧為何方神聖,只需直接講述故事就可以。另外,有些對華人來說是常識的東西,英文版要略為解釋,中文版則可刪去。」


張戎的父親張守愚是共產黨老幹部,卻在文革時被批鬥再判勞改,於1975年含冤去世。三年後,張戎獲公費資助到英國留學,並於1982年取得英國約克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是中共執政後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在中國,歷史教育要依隨官方口徑,張戎到了英國才茅塞頓開,她又說了一個故事,「我永遠記得最初與導師樂培基(Bob Le Page)教授討論論文大綱的那天,當時我看了一些語言學理論,便對此表達見解,說我同意這一點、不同意那一點等。他靜靜地聽我說完,然後說:『好,把博士論文交給我吧。』我迷惑地說:『你知道我還沒動筆呀!』他說:『可是你的結論都有了。』」



■美國畫家卡爾繪製的慈禧肖像,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市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後送給美國政府,羅斯福總統說肖像「讓我們永遠記住兩國都希望友誼天長地久」。


■慈禧回京後的首道改革諭旨,就是廢除要女性有三寸金蓮的纏足習俗。

只望著作早日解禁
那是她人生初次的思想解放,「從前受的教育不是先蒐集事實,再研究,再做結論,而是要按照黨的調子去思想,不合意的事實要麼統統視而不見,要麼指鹿為馬。」這啟發了她以後的歷史類著作,卻也注定它們會在大陸被禁,張戎說:「我只希望禁令早點取消。其實,禁書往往引來格外關注。人的心理是: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就越想知道。而且,政治人物的生平,事關公眾利益,老百姓有權知道。當然,被禁的書有嚴肅的,也有胡說八道的,最好的辦法是解禁,任人討論。」


慈禧曾經推動的新聞自由,不知何時在那片土地再現。


■為了展示慈禧開明的一面,張戎翻查各地文檔,力求以史料說服讀者。


■張戎丈夫Jon Halliday是愛爾蘭籍歷史學家,專研究現代亞洲歷史,兩夫婦曾合著《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歷史類新書推介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作者:丁新豹、盧淑櫻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的最新著作,探討香港開埠以來非華裔僑民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包括發現洋紫荊的法國神父白德禮、促成中環填海計劃的阿美尼亞人遮打爵士,以及四大家族之首、歐亞混血的何東家族等等。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

作者:David Remnick


譯者:林曉欽


出版社:八旗文化


此書早在1994年獲得普立茲獎,早前才推出中文版。作者花了四年時間到俄羅斯生活,足迹遍及庫頁島、波羅的海、外高加索,採訪曾在蘇聯時期權傾一時或受迫害的人,剖析史上第一個共產帝國何以崩潰,但遺害至今。


上一則: 【壹週刊】千葉名牌 $163自己動手做玻璃

下一則: Big Spender:杏林裏的攝影大師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