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蒜皮一官員 - 林夕
中史由必修變成想修就修,忽然又要必修,而且要加強近代史,目的據說是增加國家民族認同感,於是,中史課綱怎麼訂定,自然處處地雷。問心也覺得教育局官員難做,光是六四,怎麼回答都兩面不討好,以前有官員試圖輕輕帶過,說這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沙石,被噴得滿面泥沙;現在的官,不知是有求於仕途,抑或無求於民意而膽自大,回應沒六四沒暴動,是因為不會巨細無遺或「雞毛蒜皮」的列出所有史事。
用「雞毛蒜皮」形容個別史事,既輕佻也別開生面。歷史演進一環扣一環,許多大事忍不住要醬爆了,導火線都是偶發小事。官員拿着雞毛當令箭,歷史事件如蒜皮瑣碎,也可以煲出大大鑊。崇禎皇帝曾下了個小小決定,裁撤當時驛站這個貪污肥缺,下崗失業人士中有一人名字叫李自成,為節省雞毛蒜皮的開支,逼李自成大搞農民起義,於是花了億倍不止的軍餉對付流寇,當然更擋不住滿人入關。明朝挨到了崇禎,已注定滅亡,若論壓垮明帝國的稻草,撤驛站這雞毛蒜皮小事,影響其實大過吳三桂放清兵入關。
歷史上遍地雞毛,一地蒜皮,文革遺毒至今猶存,最初也只不過是一位老人家要打倒另一位老人家而已,中共黨史拉接班人下馬,小事一樁,可以不提。那建國以來,大躍進、四人幫這些個別事件,又能不能以雞毛蒜皮為理由略去不提?
以前官員、跟官員合作的學者,向公眾解釋政策,回答記者問題,遠遠不及現在不耐煩、不小心、不恰當、不得體,其實是不在乎你們怎麼想。以前會耍一耍官腔,雖然油膩,沒說服力,但聽多了,耳朵都生繭,麻木了,習以為常,也忘了計較。這招高明,敏感性的議題,以不挑撥大眾情緒為原則,但什麼時候從耍太極演變成尋釁滋事似的獅子吼?
理由太明顯,受到國家教育局長親口關心,又有港獨「風潮」源於教育不濟的說法,這帽子扣很大,黑鍋很黑,在京官長河中,那教育局副常秘也只是「雞毛蒜皮」一官員,心一虛,口一硬,能不惹火乎?以前如孫明揚般老油條,在現今人人表態過關風氣下,再也不能生存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