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孤独川陵 :韩寒方舟子之争说明中国人轻视创造力

虽然离开祖国已经十多年,可是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向是关注的。韩寒和方舟子之争有一段时间了,本不想说什么,但此事愈演愈烈,我觉得有必须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希望能够"旁观者清"。在我看来,韩寒和方舟子的这场笔战,无论谁胜谁负,从个人的角度讲,韩寒和方舟子都是赢家;可是从文化角度上讲,韩寒和方舟子又都是输家。他们在这件事上的种种表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些问题——轻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先从个人角度说起。这次笔战还没结束,已经传出韩寒要出版手稿的消息了,目前大家对韩寒手稿的关注度可能要远高于韩寒过去的任何一部作品。在没有更好的新作的情况下,卖手稿是个很好的点子,所以说韩寒是这次事件的赢家之一。方舟子当然也不会白干活,虽然他打假十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始终没有真正成为新闻的焦点人物,一直在文化界跑龙套。这次事件让方舟子从配角一跃成为主角男二号,因此他也是赢家。

再从文化角度上说说。前几天在看石毓智教授写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他认为我们民族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些年国内经济建设的速度非常快,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稳的地区。可是世界其他国家经济腾飞时,都会制造出独一无二的让全世界为之叹服的产品,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日本的尼康和佳能相机,欧洲的汽车和美酒等等。而中国的经济腾飞却是以低技术性、低创造力的劳动为基础的。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石教授的说法,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有所改善,但就现在而言,我们的确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就拿方舟子来说,他这些年来打假无数,看似对社会有着很大的贡献,实则是白费功夫。假的打掉了,真的就能出现吗?乏创造力,创造不出"真"才造假,打掉他一个,更有后来人,因此解决不了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培养我们的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去打假。如果方舟子肯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本身也是个"假知识分子",因为他没有什么"真"学术成果匮乏,一生都在打别人的"假"。如果他真的有大智慧,为了民族的百年大计,应该把精力花在自己的研究上,哪怕继续做科普的工作,也比打假要有用。

方舟子在本次事件中首先关注韩寒n年前参加作文大赛时是否作弊,这是旧中国农业社会思维模式的延伸。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使我们很注重事物的基础和来源,在潜意识中"根不正"苗就不会"红"的想法根深蒂固,遇事先看来路正不正,是否符合所谓的道德标准。而西方民族大多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中国人很不同,能打到猎物就是好猎人,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否有收获靠的不是勤劳和良好的基础,而是技术、运气和冒险。因此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然后再看结果的来源。我们中华民族的落后挨打,很可能就是始于这个思维上的差别。

韩寒虽然站在方舟子的对立面,可是他的表现和方舟子也大同小异。击退流言的最好办法,就是推出更好的作品,而他却选择公布手稿,甚至要出版手稿。这样一来,你韩寒和那个用农业社会标准看待事物的方舟子又有什么区别?无论韩寒当初是否作弊,只要能写出好作品,地位就稳如泰山。迈克尔杰克逊有多少负面新闻,可是他依然是许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对韩寒还是比较同情的,毕竟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有时候可能身不由己,就算他不在乎,也要在乎读者的看法。

我记得看过一部外国电影,男主角是一个餐馆的服务生,他无意中发现了一部没有发表过的小说手稿,手稿的作者已经出车祸死了。为了讨好一个经常光顾餐厅的女 编辑,他把小说手稿送给了她,说是他自己创作的,结果女孩被小说深深地吸引了。后来在女孩的帮助下,这部小说出版了,并轰动了全世界。而这个餐馆的服务生 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编造谎言,并发生了一系列可笑也可悲的故事。最后女孩离开了男主角,而男主角把整件事情写成了书,也就是他的"第二本"小说,同样相当成功,于是女孩回到他身边,故事结局完美。

韩寒的事件和电影有相似之处。韩寒的作品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还有许多灵光闪现的地方,不能说没有创造力吧。既然有创造力,就应该鼓励他发挥创造力,创新精神,多写一些新作品。就算有证据证明他当初真的作弊了,可他具有一定创造力也是事实。如果你因此就改变了对韩寒的看法,是不是你也有些舍本逐末了呢?历史上许多名人早年间也有这样或那样问题,但都不妨碍他们在历史上留下脚印,因为有创造力的人多半都不会是什么规规矩矩的完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