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2013-01-10 亞洲週刊2012年十大小說揭曉 .章海陵 亞洲週刊

 

亞洲週刊2012年十大小說揭曉 .章海陵

二零一二年亞洲週刊十大小說揭曉,從弱勢者的抗爭到掌權者的墮落,從追溯一個人的命運到記錄一代人的生命故事,劉震雲?陳雨航?李銳?黃碧雲?果紅?常琳?葛亮?李憶莙?蘇上豪?韓乃寅都在進行拒絕遺忘的書寫,重新肯定小說對人性的拷問,昭示它推動文明反思的積極作用。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八日,「小說」?「故事」?「講故事」及「說書人」等詞語忽然變得熱門,不脛而走,而它們統統來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感人演說。 
  近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文學遭到冷落,小說不被重視,創作園地一片肅殺,但在莫言獲獎的這一刻,文學種類之一的小說重新得到肯定,昭示它推動人類文明所起的積極作用。心懷文學理想的小說家自然也大受鼓舞。
小說的影響力從來超越史學?哲學?新聞甚至詩歌,它的魅力因自身特質所決定。平淡是述事的死穴,所以小說故事必須非同尋常,要泣鬼神?驚天地。小說情節可以,也應當光怪陸離,但內在邏輯必合乎情理;小說人物與讀者初次邂逅,但感覺上應當萬般熟稔,若千人一面則註定面目可憎。
小說是現實生活的鏡子,更是社會病灶的探針甚至柳葉刀。二零一二年的長篇《我不是潘金蓮》就是這樣的作品,書中揭示中國大陸上訪群體的真實情況:上訪者誓不罷休?意志如鋼,而官僚體制冥頑不靈?鐵石心腸,雙方都是理性的絕緣體,和解之路完全堵死。個人與體制的對抗?對峙和對決,唯一前景是玉石俱焚,小說家為之嘔心瀝血?大聲疾呼,其動力就是對中華命運的擔當,就是文學激情的燃燒,用莫言的話說,是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亞洲週刊二零一二年十大小說揭曉:一?《我不是潘金蓮》劉震雲(大陸);二?《小鎮生活指南》陳雨航(台灣);三?《張馬丁的第八天》李銳(大陸);四?《烈佬傳》黃碧雲(香港);五?《銀行行長》果紅(大陸);六?《北京青年》常琳(大陸);七?《阿德與史蒂夫》葛亮(香港);八?《遺夢之北》李憶莙(馬來西亞);九?《國姓爺的寶藏》蘇上豪(台灣);十?《七七級》韓乃寅(大陸)。
● 作為小說,一般而言,耀眼的是文字美和思想深度,而深具含金量的是對人性?民族性的反思。劉震雲長篇《我不是潘金蓮》中,女主人公李雪蓮為一場「沒頭沒腦」的離婚案告狀二十年,要求證明早前的離婚是假的,自己也不是前夫所誣蔑的「潘金蓮」。女主人公從一開始就無挽回婚姻之想,後來連當事人前夫也離開了人世,但這齣以上告為主軸的苦情戲仍在繼續,從鎮上告到縣裏、市裏?省裏?北京直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場。當訓練有素的武警截住進京上訪的李雪蓮,女訪民「威脅」即將自殺抗爭,將在遺書中寫明自己被逼而亡,而「你胸前的警號,我已背下來」。武警即刻放過李雪蓮,開始盤查別人。這一細節顯示,李雪蓮上告其實是一場「超限戰」,測試包括自己在內各方的神經強度。如果說,意志堅韌的武警尚且敗下陣,那麼女訪民一路過來摧枯拉朽般將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多個官員拖下馬,豈不順理成章?但其中的合理性又在哪兒?這就是當下中國上訪的寫照。
● 一部好小說,除了主人公寫得生動之外,要看作家是否為讀者打造「完整的世界」。台灣作家陳雨航的新長篇《小鎮生活指南》是記錄一個年代?一代人的生命之書?記憶之書。長篇費時三十餘年寫成,描繪六十年代台灣東部的一個海邊城鎮。書中角色諸多,卻有一個始終不出場但極其重要的「主人公」,那就是拒絕遺忘的往事述說者。
記憶經過詩意述說,顯得格外珍貴。少年盧浩在天花板內發現了爸爸私藏的手槍,從此不停地暗中把玩,想像平時欺負他的頑童,在他持槍威嚇的情況下會怎樣表現,「他們一定呆住了,臉上充滿了恐懼,『怕了吧?再嘻皮笑臉啊』?他要他們鞠躬道歉,或者要他們跪下」。經過幾天模擬,少年的心情才大體恢復,但「他看人的眼光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
少年永明的父親私下收聽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會實況,而會場上反覆播放的樂曲竟被門外的兒子聽熟,並在某天公然嘲笑地哼唱出來,父親訝異得「魂飛魄散」。這種儘管完全無害但心驚肉跳的「被揭發」體驗,只有在俄國卓越小說家契訶夫筆下才能見到。
書中還記述了一宗起初驚悚卻以哄笑收場的案件,那是一家照像館玻璃櫥窗突然被砸,大量照片遭掠,警方破案發現,作案者也是「受害者」,他就是周歲穿開檔褲?露出「雞雞」男孩照片的主人,而這張照片在櫥窗內一放就是十年多,男孩已是青少年,忍無可忍,終於出重手「造反」。至於掠走其他照片,只是為迷惑警方而故意偽造現場。這些溫馨的記憶文字,可視為法國長篇史詩《追憶逝水年華》的續章,因為我們人類具有最多的心靈共性。
● 從十年文革浩劫到二零一二年反日浪潮,四十六年彈指一揮間。在現代化道路上急行軍的中國揮汗如雨,卻揮不去義和團幽靈。這幽靈在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一再出現。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呼聲甚高的中國作家李銳,於二零一二年推出小說《張馬丁的第八天》。作者追寫義和團事件爆發前的「山西教案」,當時有將近兩百傳教士、六千多信徒被殺,慘烈情況震驚中外。小說主人公?意大利人喬萬尼,跟隨主教來到中國,成為教堂執事,取名張馬丁。主教誓願要將十字架矗立在娘娘廟的廢墟之上。後來,祈雨的村民與天主教教民發生衝突,張馬丁遭亂石襲擊,以為被砸死。三天後,張馬丁「死」而復生,不顧主教勸告,執意說出實情,被逐出教門。但在村民心目中,張馬丁仍是令祈雨村民首領張天賜致死的兇手。他被唾??被洗劫,乞討七日。第八日,張天賜之妻子張王氏誤以為張馬丁是丈夫轉世,用溫情與善意收留了他。對此,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表示:不論是領享聖寵的傳教士還是質樸固陋的匹夫村婦,作為血肉之軀的人,如何在這場中西文化、信仰體系的碰撞下,重新定義自身的位置?
● 有人講述看電影感受稱,當他離開影院在停車場彎腰開車門的那一刻,已想不起方才電影裏的情境了。讀小說也會有這種「過目即忘」的體驗。可是,電影或小說中的場景無論多麼浮光掠影,戲中人?書中人的命運?性格甚至笑容是不會輕易從人們心間消失的。由此我們想到香港作家黃碧雲的新作《烈佬傳》。她說,她寫的是哲學命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裏面,人的本性就是命運。時間令我們看得更清楚。」《烈佬傳》採用回憶結構,開筆寫主角周未難出獄,有人叮囑:「你六十歲了,要考慮你想怎樣」。就是這句話令周未難細細回想六十年進進出出監獄的經過:食白粉,賣白粉,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被不同的員警抓捕?再進不同的監獄。小說由頭至尾都以第一人稱展開,把吸毒者、賭徒、黑道分子還原為普通人。語言看似非常粗糙,細節也寫得平淡無奇,但人物形象真實新鮮,充滿了本土特色,讓讀者看到香港史的另一面。但令讀者牢記的,仍是所謂的「烈佬」,這是一群始終行走在宿命路上?但從不回頭的人。
● 在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羅河謀殺案》中,有人對偵探波洛當面口出惡言,「你老是在偷聽,真可惡」。波洛回答「是耳朵邊偶然颳到的」。「揭黑」作家與波洛偵探有共同的偷聽本能。二零一二年的長篇《銀行行長》也是偷聽的產物,作者從微觀切入,「偷聽」?「偷看」中國大陸金融黑幕:地產老總向銀行貸款,購買近郊的農村土地,村委?扣賣地款項,村民聯名上告,上級責令銀行追回貸款,最終紙包不住火。黑幕曝光,捲入弊案的有國土局長、交通廳長、縣委書記、公安局長、組織部長、建委主任、安監局長、市委書記、國企老總、房管局長等大串國家公僕。犯罪原因也簡單之極,缺少自律與監管,而「錢也來得太容易」,一位銀行行長說,「我們掙錢掙得都不好意思了」;「除了公款吃喝,流進國土局領導私人腰包裏的票子那更是嘩嘩嘩的」。
貪腐官員痛恨「揭黑」作家可以理解,但作家為了文學才「肆無忌憚」;而他們的「厚顏無恥」也止於形象思維。唯其如此,「揭黑」作家才贏得口碑。但腐敗官員一頓飯吃掉工人一年工資可不是「偷聽」,而是偷竊。
● 把讀小說視為畏途?或發誓不寫小說大有人在。可是,他們最終仍無法忘情於小說,因為小說永遠是一片青蔥的未知世界,而它的魅力恰恰向你許諾:有些事你一定要知道,有些人你必須記住。這些人和事,真地值得你去知道和銘記。長篇《北京青年》是關於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故事。比如,書中人物何西家境富裕,父母關係融洽,謀生專業又屬愛好,但他勇敢放下這一切,邁向「重走青春」之路。但家境富裕害慘了一些新一代留學生,他們身在國外,卻「要學歷沒學歷,要能力沒能力」,還自視甚高。書中揭示,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競爭及生存壓力下,獨生子女的磨難不亞於曾經戰天鬥地的「老三屆」。他們多有更高的精神訴求,而尋找自我的堅毅也超越了上一代。
● 青年學者?作家葛亮移居香港十年,推出短篇小說集《阿德與史蒂夫》,有評論稱這是作者「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文中加入了不少廣東話。然而,作品實在算不上「本土」,因為主人公都是香港內地人。他們無港人身份,不得不忍受許多難言的恐懼?歧視和屈辱,生活難度顯得觸目驚心,一些女性不得不靠出賣肉體維生,而技術高超的醫生被迫私下行醫。但是,他們「用腳投票」已置身香港巿區,縱有千般困苦,仍可認定無香港身份的處境,比大陸鄉間值得守望。
問題是,差半步的成功比完全不成功更難受,而小說《阿德與史蒂夫》的高潮恰恰是「港漂」為爭取港人身份,前往香港人民入境處抗議,情急之下引發了驚天「縱火案」。阿德因涉案被關進監獄,而他的戀人||好性情?好人格?寫一手好書法的殘疾少女曲曲則抑鬱而終,告別年青生命。
人們分析這宗慘劇可發現,每一顆飽受貧困?苦難和屈辱煎熬的心靈,都是一頭暴躁咆哮的猛虎。而聰明成熟的體制懂得怎樣麻醉猛虎,研磨它的劍齒?修剪它的利爪?甚至摘除它的荷爾蒙腺體。時代的「進步」似乎就匯集於這種手術的冷靜忍耐?不動聲色。然而,再嫻熟的手術也會發生閃失意外,「入境處縱火案」就是一例。
● 《遺夢之北》是大馬作家李憶莙創作的長篇。這位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馬華文學》主編,憑藉童年時代的深刻印象來寫小說,從懷舊遺夢到追尋夢想,實際上是一種記憶再現,「由此構思出兩個家族幾代人的百年滄桑」。書中主人公?葉氏大家族「老祖宗」青稞是一個極有來歷的女性,她的父親扎西頓珠在巫術門派的鬥爭中,為躲避仇家,攜妻帶女逃到馬來半島,藉經營小雜貨店安身立命。青稞嫁給葉家次子,生下三男二女,後來丈夫死去。青稞從亡父那兒得到祖傳紫檀佛珠,再把佛珠傳給孫女。書中稱,當地隨處一塊石頭、一棵大樹都附有神靈。但當地人內心強大?頭腦清醒,即使扶乩問神之際心存恐懼,也明白其中因生活壓力而出現裝神弄鬼,雖然也油然產生同情,但憤憤不平予以譴責,「凡是過了頭就會讓人發現的」,竟然「連神靈也敢騙」。作者說,人、神、鬼、雜居的「文化馬來西亞」不純粹是宗教,但絕對是生活方式,更關鍵的是,它符合世俗社會的需求。
● 今天,許多大師級國際導演的焦慮是「給我一個好故事,好故事」!大有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的豪情。但好故事究竟有多少機會再現銀幕?台灣作家蘇上豪推出精采的長篇故事《國姓爺的寶藏》,細說一樁三百年前的秘密,意外扯進中研院研究員、國安局、洪門幫眾、港台兩地黑道;一場多方角力的尋寶爭鬥暗中展開。明朝鄭成功遺跡、風俗人情、美食小吃,原來都暗含寶藏線索。而還有一位書中人物陳勇是中國大陸武警散打冠軍,一九九二年泉州少林寺重建時,是寺內武僧團在家居士的三位武術顧問之一。目前的住持常定法師就是陳勇的學生,擅「鷹爪力」及「一指禪」。小說高潮迭起,冒險過程融入台灣典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讓讀者看得目眩神搖。
作者蘇上豪是高雄人,一九八五年就讀台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現為台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他說,他寫小說是追隨日本安部公房?鷗外森?台灣王溢嘉等杏林作家,一圓自己的醫生作家之夢。
● 八零後?九零後今天風華正茂,若問他們何為「七七級」?他們多半一臉茫然。韓乃寅長篇《七七級》應運而生。書中背景為神州百廢待興的一九七七年,中斷十一年的高考制度匆忙恢復,耽誤了青春的老三屆佼佼者適逢其時進了大學。全國各行各業人才青黃不接,「天之驕子」的「七七級」「有的評上了教授,當上巿委書記」;也有的「當上縣委書記?巿長」;也有人預言「要出省長和國家總理」。然而,書中卻暴露了「七七級」的尷尬:精神成長時的空白,成為他們終生遺憾。他們普遍缺少對時代?對政治的批判性反思,而這也是令國家落後的主因之一。
書中還觸目驚心揭示,「七七級」處理婚變?暗戀或第三者一類問題幾近「弱智」的愚昧,舞場上偶爾留在衣物上的紅唇印,竟引發一場軒然大波,最終以車禍喪生收場。換了今天八零後?九零後面對這種醋海風波,「就是明目張膽的劈腿又何妨,哪來的嚇人的你死我活?天崩地裂」?
現在,我們開始迎向小說的二零一三年。不管小說家的觀念怎樣「前衛」,他們在鍵盤上敲出當代受苦人的辛酸,堪比雨果?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代的窮人苦惱。當下小說家也多被譽為「人生導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眾所周知,撐起這一榮譽稱號的,就是小說感染力,如英國詩人托瑪斯.艾略特所說,「一首好詩在它被理解之前就能感染人」。感染力是悲憫情懷的代名詞。世界上所有年代?所有民族的痛苦不幸如此相像,幾乎沒有時間地點的區分。而我們親近小說家,其實就是親近他們的這份悲憫。我們寄望曹雪芹及托爾斯泰同行及繼承人的出現。■
1.劉震雲 《我不是潘金蓮》(長江文藝出版社):當下中國的寫照
一九五八年生於河南延津縣。七三至七八年服兵役。七八至八二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八二年畢業到《農民日報》工作。八八至九一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一級作家。二零一二年,劉震雲以人民幣二百八十萬元版稅收入,榮登「二零一二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十九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陳雨航 《小鎮生活指南》(麥田出版):記憶之書
一九四九年生於花蓮,高雄美濃人。台師大歷史系、文化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報紙副刊、雜誌、出版編輯多年,陸續將蘇童、余華、王安憶等大陸作家引介到台灣。一九七六年以俠義小說《策馬入林》聞名文學界,該小說曾在一九八四年被改編為電影。著有短篇小說集《策馬入林》和《天下第一捕快》。退休後,陳重拾寫作,今年交出《小鎮生活指南》,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
3.李銳 《張馬丁的第八天》(麥田出版):揮不去的義和團幽靈
一九五零年生於北京,祖籍四川自貢。一九六九年到山區插隊,做過農民、工人,後調入《山西文學》編輯部,走上文學之路。代表作有小說集《厚土》、《太平風物》;長篇小說《舊址》、《無風之樹》、《萬里無雲》、《銀城故事》。作品被譯成英、法、日、德、荷蘭文等多種文字出版,獲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等多種獎項。
4.黃碧雲 《烈佬傳》(天地圖書有限公司):本性就是命運
香港作家,一九六一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亦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犯罪學碩士。生活經驗豐富,曾任香港英文《虎報》記者、議員助理、開過服飾店等。曾於法國、南美洲流浪,遠走柬埔寨、越南、科索沃等地。屢獲香港和台灣兩地各大文學獎,文字風格強烈,極力描寫人性陰暗面,令讀者觸目驚心。著有《溫柔與暴烈》、《烈女圖》、《媚行者》和《血卡門》等小說。
5.果紅 《銀行行長》(江蘇人民出版社):揭中國大陸金融黑幕
原名陳果紅,又名陳紅莉,女,一九七七年九月出生,河南省鄭州市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文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現已出版長篇小說《荷之夭夭》、《鳳凰夢華錄》、《行長太太的情事》等。《銀行行長》曾在當當網財經類暢銷書榜排行第一名,是一部從微觀角度切入,直擊現代金融領域,大膽揭示金融內幕、金融圈?規則的小說。現已出版《銀行行長2》,《銀行行長3》亦正在籌劃當中。
6.常琳《北京青年》(中國華僑出版社):獨生子女的磨難
北京人,曾在山西插隊,出國前從事數據處理工作,一九八六年隨丈夫赴加拿大留學。在加定居後,開始記錄在身邊發生的移民及留學生經歷。九九年底辭職全心寫作。她的長篇小說《雪後多倫多》源於一位朋友講述了五分鐘的真實故事,後拍成電視劇《別了,溫哥華》,該劇播出後觀?反響熱烈,於當年被中國大陸民?投票當選為「十佳電視劇作品」。
7.葛亮 《阿德與史蒂夫》(三聯書店):成熟的體制懂得麻醉人
一九七八年生於南京,香港大學文學博士。現執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曾獲二零零八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著有小說集《七聲》、《謎鴉》、《相忘江湖的魚》等。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週刊二零零九年十大小說」。
8.李憶莙 《遺夢之北》(釀出版):從懷舊遺夢到追尋夢想
生於一九五二年,現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馬華文學》主編。二零一二年第十二屆馬華文學獎得主。已出版長篇小說《春秋流轉》、《鏡花三段》;中短篇小說集《癡男、怨女》、《李憶莙文集》等;散文集《去日苦多》、《漫不經心》、《城市人》、《地老天荒》、《歲月風流》、《大地紅塵》、《年華有聲》等。
9.蘇上豪 《國姓爺的寶藏》(時報出版):揭示三百年前的秘密
台灣高雄人。一九八五年進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就讀,繁忙的課業之餘,仍從事文藝創作,曾連續獲得國防醫學院「源遠文學獎」一九八八及一九八九年小說獎第一名。二零一零年起,蘇上豪受邀於網絡「散文專欄作家交流平台」,以「島國良民」為筆名,利用說故事的方式,發表有關醫學的科普散文至今。現為台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10.韓乃寅 《七七級》(北方文藝出版社):精神成長上的空白
山東章丘人,生於一九四七年,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作品《遠離太陽的地方》、《歲月》、《狗眼》等中長篇小說十三部。長篇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破天荒》、《龍抬頭》、《奪糧剿匪記》。長篇小說《歲月》獲中國優秀圖書獎,《狗眼》獲丁玲文學獎,《破天荒》獲中國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