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2013-01-10 紙上風雲改變中國 亞洲週刊

 

紙上風雲改變中國

南週事件的紙上風雲成為憲政風雲。權力不能讓人民說假話;媒體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南方週末》事件的最新啟示。黨政體制對一個編輯部的壓迫與操控,激發了知識分子的集體抗爭。這不但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也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拐點:紙上風雲成為憲政風雲,也喚醒了民間的政治意識——權力不能讓人民說假話;媒體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
南週事件的發展,無論當局如何定調,但編輯部奮起反抗的過程,就是一大突破。對那些黨官來說,他們希望鎮壓成功,使編輯部的「驅庹出粵」的戰役失敗,但其實中國人民最後一定會贏得這場爭取言論自由的戰爭,因為事件暴露了黨官控制媒體的荒謬,也彰顯了列寧主義的餘緒,在中國再也沒有民意基礎。
那些支持「黨管好媒體」的聲音說,「別逼一份中國報紙扮演它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對抗角色」。今天的中國報章,正是魯迅所形容的「戴著鐐銬來跳舞」的生存狀態,但即便如此,他們的舞姿還是那麼精湛;可以想像,一旦沒有了這些鐐銬,他們的舞影會更為曼妙,更讓全體中國人感到自豪。
神州大地的新聞管制,肯定要面對寶島改革的衝擊。去年台灣廣受矚目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就重溫當年台灣社會爭取言論自由的歷史,看年輕一代如何對抗威權體制,從學校和媒體開始,落實民間的基本權利,不再受黨國操控。中國大陸觀眾看了這齣電影,就會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引起巨大的共鳴。
台灣的經驗也顯示,它當年的政治改革,是底層和上層的互動,最後水到渠成。世人往往只看到蔣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去世前半年間,廢除報禁與黨禁,並且對此讚歎不已。但其實早在七八十年代,民間的改革力量就前仆後繼,屢敗屢戰,讓黨政結構難以為繼,也使黨內的有識之士了解,再也不能用這樣的制度統治下去,因為台灣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是和全球普世價值看齊的社會,豈能「關起門來打狗」、「關起門來做皇帝」?
今天的中國大陸,也面對當年台灣的情況。整個經濟和社會,都融入了全球化的體系,普世價值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再也不能用列寧主義的教條來一筆抹殺。就好像這次《南方週末》事件,一些黨棍一度想用「境外敵對勢力煽動」的罪名來扣帽子,但奈何民智已開,沒有什麼人會相信這一套,徒留下網民的笑柄。
因而這次《南方週末》事件,是一場改革戰爭的前哨戰。它吹響了言論自由保衛戰的號角。媒體的角色,不再是黨的喉舌,而是改革的先鋒。它永遠對權力說真話,也永遠制衡權力的濫用。正如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所說:在報紙和政府之間,他寧願選擇報紙。對中國人民來說,在黨國體制與獨立媒體之間,寧願選擇獨立民間的聲音。這才是中國的好聲音,也是越來越不能被壓制的聲音。■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