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折磨中學生 - 陶傑



折磨中學生 - 陶傑

不知何時起香港的中學有所謂朗誦節,跟音樂和舞蹈平級,很奇怪的現象。

朗誦與音樂和舞蹈不同。朗誦本身,不成為獨立的一科才藝。朗誦本來是戲劇訓練之一種,但戲劇的舞台技藝,又不止朗誦這科。戲劇有唸台詞的藝術,譬如莎劇許多獨白。但唸獨白,像《王子復仇記》的To be or not to be,卻又不是港式學校朗誦「怒髮衝冠憑欄處」那類報國式的悲壯。二十一世紀,不知要中學生學這種包袱的腔調來做甚。

中國詩詞只須背,理解,欣賞,朗誦最不重要,甚而有害。將中學男生訓練成小老頭,女生變小老太婆。老師在課堂上朗誦是可以的,譬如用江西桐城腔念蘇軾的「水調歌頭」,或四川話誦讀余光中的少作「舟子的悲歌」,又或以蘇州話念徐志摩「再別康橋」,念到「尋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跟「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然後指出「溯」和「歌」,國語不押韻,但是用蘇滬話來念,就押韻了。

詩詞朗誦的功能,由教師表達,僅止於此。十四五歲的少年人青春無限,激情澎湃,沒有理由用這套暮氣沉沉的古怪說話方式來改造他,而且越玩越誇張,令孩子變笑柄。

培養情感有許多方式,聽音樂,賞畫,或文學作品導讀,電影賞析,然後叫學生去野外看日出聽鳥叫,將情感融在生活裏,就不必靠病態和過時的方式來效顰。

香港的教育制度很多弊端,教師的負擔很重,許多不合時宜的事情,還要不要保留呢?還是該廢除?

朗誦的是營造出來的情緒,不是情感,而且不是真實的感覺,是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生硬造出來的。香港沒有唐詩宋詞的意境,讀詩要培養真正的感覺,沒有標準答案,而且不知何故,這樣的訓練必定出不了獨立特行的性格之人。

現在逼成一個中學生名震港台,而且又成不了韓國的肥仔Psy,小孩成長,留下心理陰影,這又何苦。朗誦是今日中學生視抽中了朗誦班如中籤上法場,教育局官員和教師,是不知道的。

朗誦比賽取消了吧。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