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舊時的言論自由 - 陶傑

舊時的言論自由 - 陶傑

香港的新聞言論自由受暴力威脅,有人說是「杞人憂天」,而且,在英治時代,香港的報紙新聞言論自由其實有限,因為只能批評中國大陸,「不許批評英女皇」。

英治時代,香港的華文傳媒確實一窩蜂抨擊文革的毛共中國,沒有什麼聲音批評英國皇室。

不是因為香港那時的報紙老闆,主筆記者特別親英,而是對比起中國,英國皇室和政府,沒有什麼值得批評之處。

譬如,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風度高貴、儀容端莊,而中國那時的國母江青,上海三流女明星出身,狠辣囂霸,竄跳鬥爭,形象甚是鄙瑣。英治時,香港的傳媒不會駡英女皇,但是那時的中國問題專家如徐復觀、徐東濱、司馬長風,都挖苦和嘲諷中國的江青。為什麼?你今天將這兩位女士的肖像排在一起,看看這兩人的生平──雖然有品味的人,認為只將伊利沙白二世和江青並列,已經是對英女皇的重大侮辱──就明白為什麼所謂「港英」時代,香港華文傳媒不會批評英女皇。

英女皇政府沒有在香港發動「文革」,槍斃異見人士,英女皇和港督沒有迫害香港的文化人和知識份子,沒有沒收香港商家的財產,沒有將香港平民趕進「人民公社」。香港的傳媒很明白:英女皇的香港政府為中國文化和香港人提供庇護,換句今天的話,英女皇沒有輸出革命,沒有輸出飢餓,也沒折騰中國人,英國皇室有什麼好值得駡?

當然,一九六七年暴動,皇室政府封了幾家左報。但那時這些報紙鼓吹文革極左,煽動「解放香港」。如果當時毛澤東照着左報的社論辦事,香港會變成赤柬的金邊。英治政府在一九六七年,有一點點「打壓」這種煽動仇恨的「言論自由」,而且得到當時的華僑日報、星島日報、明報等主筆的擁護,由歷史角度來看,英女皇的政府做了正確而應該做的事。

英治時代沒有批評英國的「言論自由」?很好笑。當一群劫後餘生的飢民,得到救世軍照顧,招待他們飲食,飢民還會駡救世軍提供的茶飯,為什麼不包括魚翅?香港人不是流氓,在英治時代,香港人能分辨善惡。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