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星期六

�果日�- 文人「六四」 - 陶�

蘋果日報- 文人「六四」 - 陶傑
文人「六四」 - 陶傑

「六四」屠殺,二十五年來,華文社會有千萬字的「論述」,從來沒有人由一個歷史學的角度看這件事之因由。

「六四」血禍,在帳面上,固然是鄧小平動殺機而開鎗,但是卻因兩名文人而起。

第一個是海外華人記者陸鏗。一九八七年,陸鏗去北京獨家訪問胡耀邦。胡耀邦是個老實人,尊重知識份子,掏心剜肺的跟陸鏗講真話,包括「我贊成小平同志退休」,以及與黨內強硬派王震等的不和。訪問之後,胡耀邦後悔了,託人傳話陸鏗:我講過的一些敏感內容,請你不要發表。但陸鏗是一名「大記者」,他認為要公佈全文,方盡「天職」,他不理會在中共險惡的鬥爭之中,這樣做會置胡耀邦於險境,甚至生命安危,結果鄧小平大怒,胡耀邦撤職。

如果不是胡耀邦撤職,則胡不會鬱鬱早終。胡不死,則民間無從哀悼,即無天安門集會,此謂陸鏗之「一言喪邦」。

第二個文人,是趙紫陽的政治顧問鮑彤。比起胡耀邦,趙紫陽是圓滑之人。趙紫陽經歷過「文革」,他會自我批判,見風駛舵,所以「文革」後釋放得最早。趙紫陽懂經濟,鄧小平賞愛而信任趙紫陽,猶甚於賞識胡耀邦。

天安門事件,鄧小平本來信任趙紫陽。他沒有想到趙紫陽變了,與自己對抗強硬到底。趙紫陽晚年受了鮑彤的譚嗣同情緒影響,思想轉變了,產生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烈士心理。鄧小平對此很驚訝,所以說「鮑彤是個壞人」,但仍惺惜於趙。一九九二年南巡,打算放趙復出。只要趙紫陽給一點面子,圓滑一些,寫個檢討,即可以出山,其後中國二十年的發展,或許又是一番光景。

陸鏗是一個虛榮的記者,鮑彤先生是一個正直的書生。這兩個人,一前一後,造就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中國悲劇,雖然台前的殺人者,是鄧小平。

文人可以論政,但中國文人,切不能從政,這就是「六四」的教訓,但這一點,中國的「知識份子」不肯接受,而中國的蟻民,永遠也不明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