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星期日

�果日�- 亢�一� - 陶�

蘋果日報- 亢奮一夢 - 陶傑
亢奮一夢 - 陶傑

香港陷入死局。一切政治紛爭,源於一個慘烈的現實:一個七百萬人口的城市,經濟局面,沒有出路。

地產霸權壟斷經濟,不斷加劇社會貧富懸殊。此一宿命,由九十年代初期,已經悄悄開始。

本來,早在一九七九年,鄧小平建立深圳特區,推行經濟改革,大陸有無窮的廉價勞工,有大量的工廠土地。不論香港有沒有「九七大限」,那時候,不須要是什麼經濟學家,有點常識的,都看得出來:大陸改革開放,只會讓香港的中小企製造商,減少成本,只須北上,即帶來巨大利潤。香港製造業的平民職位被搶走了,不會再生。

那時不管有沒有「九七大限」,此一巨變,對香港經濟結構的重大衝擊,應該由中國主導,讓香港總督麥理浩出面,召集英中兩國的經濟專家,坐下來研究,香港和中國從此會進入什麼樣的經濟狀態。

因為英國經歷過工業革命,經歷過由汽車工業取代馬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喪失殖民地原材料巿場、倫敦金融業從此崛起的重大經濟革命的轉型經驗。一九七九年,是真正需要「拚經濟」、「我討厭政治」的時候,但鄧小平卻要「政治先行」,宣佈收回香港主權,要英國與中國只講政治,不講經濟,開展香港前途談判。

中國誤以為:香港只要保持鄧小平所想像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沒有了英國管治,會萬事大吉。但鄧小平不知道他統治的中國正在經濟巨變,當務之急,是應該讓英國參與,共同商討香港此後的經濟政策應該如何暗中換軌轉型,以順中國之變。


於是過渡期十五年,中國要求英國在香港只講「順利移交」的政治,又盯著英國人會不會搬走儲備。英國人見此地不留人,再沒有長遠,又熟知中國人歛財,目光自私而短視,只知「搵快錢」,於是放軟手腳,讓香港只靠地產。


自大的中國,與香港人一起墮入圈套。漫長的光陰,就此荒廢。今天才「我討厭政治」?那麼自戴卓爾夫人訪問北京跌一跤以來,一直吵鬧三十年的,又是什麼?今日才知道絕望,為時已晚。香港是完蛋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