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星期四

中文不必學太好 - 陶傑 | 2017-08-03 | | 蘋果日報

中文不必學太好 - 陶傑 | 2017-08-03 | | 蘋果日報

中文不必學太好 - 陶傑

家長為該幾時將子女送去英美而煩惱,左右不是人:子女去得太早,怕不會中文,將來等他大學畢業了難道再送回大陸補讀一兩年簡體中文?若去得太遲,又怕雖然有了中文打底,但後來的英文追不上。我與他們分享舊約聖經羅德的故事。
上帝要毁滅一座城市,派天使先跟羅德打招呼,着其帶家小上山,只緊記一件事:既然離家了,千萬勿回頭望。羅德的妻子沒有記牢,走上山,對山下的家鄉,包括那許多財寶,依依不捨,哪知道一陣風吹過來,羅德的妻子就化成一根鹽柱。
小孩十三歲就送出去,中文已經夠了。以後讀醫科、電子、金融管理,又不是回到故紙堆考核脂硯齋紅樓夢版本,中文到此為止,一生都足夠有餘。多出來的時間,學好一至兩樣歐洲語文,或者日文,一點問題也沒有。
學到的那一點點中文,只要夠讀中國現代史,即可止步。多出來的時間,不要浪費,除了繼續修煉好英文,還用來學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或日文。
因為學德文會得到精密的思維訓練,學法文和意大利文會得到品味,日文更有含蓄的藝術。學語文,不只是為了溝通、做生意、講價錢,還需得到語文組織結構中深層文化的附加價值。
當今的中文,除了日常的溝通,或生意往來,並無附加價值,因為中文的組織結構,也就是英文所說的Texture,已經被中國人拆卸一空。
正如一具人體,除了有皮膚、骨骼、肌肉,還有皮下屈辱之間的筋絡、血液、細胞、神經線。一國的語文,連同其本國的文化,如果夠燦爛,就不只是骨骼和皮肉,期間的血液、細胞、神經組織,就是這科語文是結構深層的附加價值,隱含着心跳和靈魂。
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自五四運動之後,中國語文七十年來,剝皮、剜肉、割筋、拆骨,內中的血流乾,剩下一堆勉強重搭起來的骨架。
例如:抓緊機遇、開拓商機、打造平台、創造條件、經濟發展之類中國語文詞彙,是政策資訊的語文,就是一副骨架。
從前的平仄對仗、聲韻、意境,或其中的禮數和神髓;或話說三分、留白處自己領會(獨這一點在大陸的政治語言則森嚴處處),都沒有了。這樣的語文,當做一個外傭,帶回家只負責清潔打掃,你會跟一個女傭戀愛嗎?
至於:「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夕夕都成缺。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這種中文,有血肉細胞神經,其中有美學、禮儀、情感、含蓄,感覺上很京都奈良。但你跟中國人講寫這種中文,他們會對你傻眼,半張嘴巴。
所以「賣仔莫摸頭」,小孩早走好。不要問我怎樣寫好中文,我這是在英治時代不慎沾到的惡習,於今難戒,早知道小時不讀那麼多古典中文,省下的時間學日文,我真笨蛋,今日我懊悔無限。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