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 「大亨小傳」 - 陶傑

「大亨小傳」 - 陶傑
小說電影「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在今日的大陸,原來直譯為「了不起的蓋茨比」。

要比拼創意和想像力,自然是「大亨小傳」勝許多籌。香港在殖民地時期,英語作品的翻譯都有心思:Gone With the Wind譯為「亂世佳人」,勝過洋場上的「飄」。當然,如果在今日貧瘠的時代,只會譯為「跟着風而去」。

還有香港譯的意大利黑白電影「單車竊賊」(The Bicycle Thief)大陸叫「偷自行車的人」,不止嚕囌,而且中國語文的根底不好。「單車竊賊」以四字見勝,因為中國最早的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由四字一組開始:出入平安、五福臨門,「竊」是文言,五十年代香港比中國更有「文化」。

「大亨小傳」也是香港的舊譯。美國新聞處聘用了一批南來的民國知識份子主掌美國作品的中譯,在那個時代,英中翻譯講求「信、雅、達」,尤以一個「雅」字為最。總統的姓名都有中國的雍博之氣,冠以華夏之姓,譬如,是「艾森豪」,不是「艾森豪威爾」;叫「甘迺迪」,而不是「肯尼迪」;是「詹森」,不是「約翰遜」;叫「雷根」,不是「列根」。因為民國時代,中美的價值觀相同,中國的譯名,顯示了一份友善,因為那時的美國夢,由孫中山開始,與中國的民主自由之夢相同,所以英譯的作品名字,音色佳雅,感覺甚好。

「大亨小傳」有神采,「了不起的蓋茨比」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化自我摧毀,想像力缺失,都看這些小地方。劣幣驅逐良幣,中文水準的低落是一個社會,包括香港的讀者和編輯,都接受「了不起的蓋茨比」,而忘記了從前更好的「大亨小傳」,或許他們集體失憶,或許喪失了審美的味覺,或許,人生到底是美還是醜,對於這些人,覺得並無分別,一切都無所謂。

或許他們覺得只能向十四億人口的品味「大一統」。如果是這樣,中國和香港不需要「兩制」,所以,中國吞併香港,身為旁觀者,洞澈人性,不妨樂觀其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