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蘋果日報- 消失了的尺牘

■雖是兒童尺牘,但言詞嚴肅,父子書信以大人尊稱,可見舊社會中父親的地位超然。

「另一種引起很大迴響的是尺牘課本。我把課本的相片上載到facebook,先知原來好多人都唔知尺牘係乜。」劉智聰有點錯愕。我爸爸常說:「都唔明後生呢一代點解唔使學尺牘,上款下款都唔識寫。以前我哋中文堂要讀尺牘,祝福語都要讀。不過,去到五六年級(六十年代末)已經沒有這門科目了。」尺牘最初為古人書寫的工具,牘是指書寫時的木簡,後以一尺木簡作書信,故俗稱尺牘,後來發展成為傳統書信的代名詞。訪問一位年近五十的周編輯,她說:「我小學時已經沒有尺牘讀了。不過,爸爸依然會教我尺牘。」周編輯爸爸雖為工廠工人,但一直自修中文,認為讀尺牘是對中文的一份堅持。「以前嗰個年代冇電話,全靠書信來往,尺牘成為重要的學習科目。我阿哥以前喺大陸生活,阿爸就話要學識書信,將來都可以寫信畀阿哥。除咗上款下款寫法,連字都要靚,更重要係,寫得唔清楚再寄一封要一星期㗎。」翻開不同的尺牘舊課本,均有課文教授寫信給父親寄家用的信件。「父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不奉嚴諭……稟求大人 速將本月用款 籌畫寄家……」那個年代一家人都是分隔兩地,父親來港工作才夠家人餬口。時代不同了,有了電話,書信變得老土落後,一兩課課文已代替從前一本尺牘課本。

■從未修讀尺牘的智聰,特別喜歡收藏上至民國初年下至六十年代的尺牘課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