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曱甴」抑或「甴曱」? - 馮睎乾
近日網民發現,教育局《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把大家常用的「曱甴」寫成「甴曱」,引來一番討論。我查過《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網上版,果然寫作「甴曱」,且標音為「gaat6 zaat6」,究竟教育局有沒有錯呢?他們的說法大概依據坊間字典,比如1992年版《商務新字典》、2008年版《朗文中文新詞典》所收的「甴」,粵音都是「gat9(駕壓切)」,至於「曱」字,兩書都標明粵音為「dzat9」,即「紮」。按照這些字典,正寫的確是「甴曱」,問題是:字典必定無誤嗎?當然不是。權威如《牛津字典》也一樣有紕漏,例如「Siphon」(虹吸管)的定義便錯了九十九年,直至七年前才給一位物理學博士發現。因此,商務、朗文等大出版社的字典亦不保證全對,要知道「曱」、「甴」怎樣讀,該翻開古籍查證。但此兩字十分冷僻,常見字書如《說文》和《廣韻》俱不收錄,《康熙字典》有收,也只是依據明人宋濂的《篇海類編》和清人吳任臣的《字彙補》。
《字彙補》:「曱,烏謔切,音押。《字學指南》:取物也。與甲字不同。」《篇海類編》:「甴,士甲切,音扎。」據此,無論「曱甴」抑或「甴曱」,均不能切出今天「gaat6 zaat6」這個音。再查金人韓孝彥父子編的《四聲篇海》:「甴曱,上士甲切,下亏甲切。」「曱」字按《字彙補》是零聲母(「烏」屬影母),《篇海》「亏」或即「于」,亦可能是零聲母,則「曱」字在今天粵音該讀「aap3」,即「鴨」,不是我們平日讀的「gaat6」,也不是教育局所倡的「zaat6」。至於「甴」,綜上所述則可能是「saap3」(即「圾」),或「zaap3」(「扎」的異讀)等。那麼「曱甴」的「正讀」該是「鴨扎」、「鴨圾」之類,不是「gaat6 zaat6」。但說到底,「曱甴」讀「gaat6 zaat6」早已約定俗成,教育局又何必庸人自擾?
上一則: 倖存者 - 蔣芸
下一則: 平等地呼吸 - 高慧然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