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星期四

中國人禍探源 - 陶傑 | 2017-09-14 | | 蘋果日報

中國人禍探源 - 陶傑 | 2017-09-14 | | 蘋果日報

中國人禍探源 - 陶傑

教育大學「辱蔡」標語風暴,果然發酵擴大,校董會主席馬時亨反對政黨議員聯署批鬥,聲稱「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懇求愛國政黨勿再「無限上綱」,不要再將事情「政治化」,即招致愛國人士直斥其包庇禽獸分子,姑息養奸。
馬主席有國際金融背景,對於「一國兩制」的香港形象,以及教育大學的和諧穩定,定過神來之後,比較懂得維護;但親中愛國政黨,有祖國背景,兼富鬥爭經驗──「文革」一開頭,劉少奇向清華北大派駐「工作組」,企圖將「文革」的破壞力予以行政控制,周恩來的國務院,也主張「文革」不可以影響生產建設,但後來毛澤東都將這種論調,定為保皇勢力,周恩來即刻轉軚,劉少奇鬥死,罪名之一,就是陰謀抵制文化大革命,與毛主席對抗。
大陸的「文革」,就在大學首先點火,劉少奇的官僚當權派,不知道山高水深,初則謹跟隨,繼而看見大事不妙,轉以撥改方向,最後知道這場「革命」到底是何目的之際,已經太遲。
教育大學和中文大學的標語,燃起一場大火,對於中國問題專家,是絕佳的一堂觀察課。
到底要和諧,還是鬥爭?當中國人鬥爭起來,當一派主張「見好就收」的穩定和諧,遭到另一派「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反噬時,「穩定派」就淪為敵人。相反,當局勢開到荼蘼,「鬥爭派」的破壞到了終極,必又淪為「四人幫」,遭到穩定派的反撲,那時「鬥爭派」又被宣判為掀起「十年浩劫」的元兇。
中國人的鬥爭,並無是非可言,只有成敗和王寇之別。譬如,「禮記」說:不孝有五:「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意思是不孝有五種:一,違反禮節、二,不忠君主、三,為官不盡責、四,不誠心待友、五,殺敵不夠勇猛。
此五不孝之中,受過西方邏輯訓練者,會知道第二、三、五項有矛盾。因為若君主的處境被脅持做了人質,你殺敵越勇猛,越置君主的生命於不顧。一九三六年蔣中正被楊虎城張學良兵變扣押,做了人質,全國討伐張楊,何應欽派飛機炸西安,師出於忠君之名,殺敵亦不可謂不勇猛,卻隨時激發張楊殺蔣,也可以誤殺在兩匪手上的蔣委員長。因有借刀殺人奪權之疑,何應欽事後不予重用。
連道德經典的規條也充滿灰色地帶,中國人是一個矛盾的民族,一旦廝殺起來,翻雲覆雨,高潮迭起。所謂「打着紅旗反紅旗」,只有毛澤東才有本事折騰而操控之,周期性的躁動,沒有了毛澤東的文革,又會是何光景,又令人好奇心起,充滿期待。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