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壹週刊 - 1088 - 坐看雲起時 大西洋風雲

 

插圖• PERCY CHUNG

 

    插圖• PERCY CHUNG

    坐看雲起時

    大西洋風雲

    2011年01月13日

    奧巴馬敗政,西方左派的「政治正確」,陷全球於破產。歐美右翼政團趁機抬頭,其中以「茶葉黨」之復辟,最為趣怪。

    茶葉黨是什麼東西?十八世紀末,美國還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向美洲傾銷中國茶葉,賺取龐大的差價利潤,還向美國人徵茶葉稅。

    一七七三年聖誕前一星期,波士頓碼頭有一百多人,手持斧頭,登上三艘貨船。時值隆冬,這一百多人身披毛氈,臉上塗了煤灰,在三艘貨船上,搶來三百四十箱中國茶葉,用斧頭劈開木箱,把茶葉傾進大海。

    這天黃昏,剛好水退,茶葉堆積成山,擱淺在海床,場面震撼。這件事,是美國的「鴉片戰爭」,開啟了八年獨立之戰,造就了華盛頓,推翻英國殖民政府。

    茶葉黨還開創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和平抗爭。茶葉黨徒的斧頭,沒有砍人,只劈開茶葉箱子。茶葉黨事件,還是二百多年前「地球一體化」的一宗靜默革命:英國商人、中國貨、東印度公司,代理美國人的消費習慣。

    中國茶葉本來只賣到日本、向蒙古人推銷,最遠只到波斯帝國。歐洲人在十七世紀末之前,還不知道喝茶。但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十三行,扶植中國買辦,向歐洲直接航運茶葉。歐洲人最初不喜茶葉之苦味,但東印度公司很聰明,還壟斷了南洋的甘蔗貿易。茶葉太苦?不要緊,加糖好了。東印度公司騎劫兩大資源商品,獨市生意,利潤多開拓一倍。這就是今天英國人的什麼下午茶要放奶加糖的原因。

    茶葉黨之亂,令英美翻臉,美國人脫離殖民統治而獨立,由於東印度公司還經營黑奴販賣,茶葉黨起義,除了開和平抗爭先河,還為一百年後英國廢除黑奴制埋下了伏筆。然後是南北戰爭,到二十世紀馬丁路德金的平權運動,然後是曼德拉光榮出獄。可以說,二百多年前傾倒的只有四十六噸茶葉,時值一萬鎊(但當年一箱茶葉的成本價格,是可買一幢波士頓兩層高的獨立房子)。也打開了人權非暴力運動的潘朵拉盒子,其中有一隻精靈釋放出來,成為今日香港燭光紀念「六四」的支聯會。

    茶葉黨起義,還開啟了英美的一段舉世無雙的恩怨情仇,美國人驅逐了殖民主義,這是一種「兒子打老子」的忤逆行為。以儒家思想視之,英美應是世仇,像日本打中國一樣,從此不可原諒。但英美這一對不同,不但沒有什麼「教識徒弟冇師傅」之怨,英國人很靈活,接受了現實,讓美國在獨立戰爭中誕生,不但從未成為仇家,而且還結成盟友。

    中國的詩句最浪漫,像「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類,卻只是謊言。中日不可能有什麼特殊關係,連國共兩黨,尚且對立至今,何況中日?英國對美國這個「養唔熟」的逆子並無妒恨的情結,共同的英美文化,講平等、自由,英國人骨子裡欽佩華盛頓敢於向自己翻桌子動刀槍的勇氣,如同一百五十年後,也一樣從心底裡佩服印度的甘地向自己爭獨立造反的意志。在殖民地的美國和印度面前,宗主國從未以「阿爺」自居,自然沒有「君臣父子」的儒家倫常包袱,如果道德公義在你那邊,你敢抗爭,我鬥不過,而且認清世界潮流變了,我就認輸下場。

    這是英美的「特殊關係」維持到今日的文化基礎。大西洋兩岸同文同種,民族血胤,同氣連枝,但風格完全不同。

    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英國的經濟,以機械技術為宗,培養成重實際、不浮誇的作風。美國人的性格,赤子之心,天真而不世故,科幻小說發達,美國的科技以導彈火箭之類的未來主義為設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國勢衰落,牛頓和瓦特等發明家的後裔,即使有了種種藍圖的奇想,已經沒有金錢資源,只有把創意向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下放,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迹的美國,擁有資金,把創意化為現實。

    英國的大學,高科技的博士研究,不及美國發達,不等於沒有人才,許多時候,是英國實驗室想出來的主意,美國人付諸實踐。

    美國又靠哪一套?第一步,是實驗室收羅天下科學精英,門戶開放,令美國的實驗室有世界最龐大的創意資源。

    第二步,是戰後急速崛起跨國企業,由石油到軍事,建立了龐大的財力。有了財力,就向實驗室要創意。美國的法治,確保才華得到合理的報酬,又建立了專利權和版權的法律制度。實驗室孕育出來的嬰兒送出醫院,馬上就有健康而強壯的父母,把嬰兒孕育成人。創意在實驗室成形,猶太人的企業接過來,馬上成為商品。

    有了商品,只是第二步。怎樣開拓市場?美國發明了強大的傳銷營業學。由葛培理開始,美國人更重演說和口才,保險業和層壓式的傳銷全靠美式的腦震盪和教會組織式的集體洗腦方式,把商品向民間傾銷。

    美國的廣告行業,全球最為發達。有了傳銷網,就有廣告創意,傳銷要有推銷員,因此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成為美國戲劇的經典。英國人倒不大相信推銷這一行,他們認為有內涵自然有吸引力。但美國人不同,更相信一張甜言蜜語,說話有煽動力的嘴巴。

    英美的選舉,在此分道揚鑣:美式的電視辯論、政黨提名候選人的集會,都重人山人海的集體激情。有了集會,也要有司儀。因此,美國盛產名嘴,由卜合、法蘭仙納杜拉、甸馬田到剛退休的 Larry King,美國的娛樂表演業( Show Business)又比英國發達。

    至此,文化雖同源,但又分道揚鑣。美國人重包裝,英國人重內涵、內斂,美國重感性的宣洩,英國人重理性的思考。對於美式電視名嘴和娛樂大騷之興盛,英國人以成熟的長輩自居,揚揚眉毛,不以為然,但時代變了,美國的 IT席捲全球,最後英國向現實屈服,本屆首相大選,金馬倫等也破天荒學美國人一樣舉行電視辯論。

    把孩子送去西方讀書,美國和英國就有分別了。小孩性格內向的,英國較適合;兒子好動而頭腦簡單,又有赤誠之心者,送美國更好。東岸的長春藤,較接近牛津劍橋的知識型,西岸加州,陽光海灘則更為開放。

    這對書劍恩仇又雙劍合璧的兄弟,造就了二十世紀前所未有的人類文明。今天,大西洋的文明主軸,受到空前挑戰,會走向衰落嗎?觀乎過去一千年來,人類由黑暗向光明的轉化,已經作出了正確的抉擇。

    陶傑

    (陶傑)

    壹週刊 - 1088 - 坐看雲起時 大西洋風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