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風日風景:都是食評惹的禍?(上)

風日風景:都是食評惹的禍?(上)

亞洲五十最佳餐廳出爐,鬧得熱烘烘,每次選舉評審最佳,總會引起一陣爭論,不禁問究竟是誰的食評?誰的嘴巴?

食評這回事從來不簡單。當這些選舉或評審背後有着千絲萬縷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亦牽涉贊助商的利益,誰能說得準?米芝蓮是輪胎公司、亞洲五十由意大利礦泉水贊助,甚至每個獎項都由不同奢侈品牌命名,當中怎能不涉及利益?老掉牙的說法是這些評選大多是西方人的準則和標準,西方人真的了解亞洲菜式的獨性和風格嗎?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人評選有一套嚴謹而系統的標準,食評家嚴格遵守遊戲規則,試食以匿名的身份進行,確保公平公正。

或許梁文道說得妙:由於地球上多了一批遊客以美食為目的,他們很自然就要一根到那裏都可靠的盲公竹。米芝蓮提供的正是這麼一套標準……

說到底,我們更應相信自己的嘴巴,企圖扮演一根盲公竹評一評我們嚐過的Asia's Best。

記者:林慧賢、何嘉茵、蘇朗智、顏美鳳

甚麼是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
英國《Restaurant》雜誌自2002年起,每年發表全球50家最佳餐廳(S.Pellegrino World's Best 50 Restaurants),由全球超過八百位餐飲業的代表人士,例如主廚、美食專家、記者等共同選出,有餐飲業奧斯卡之稱。這個獎項偏好創意和實驗性。自去年起,亞洲舉辦同樣選舉。


No. 1:Nahm 真的是亞洲最佳?
去年到曼谷,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吃Nahm。2013年被評選為亞洲最佳五十餐廳第三名,也被選為曼谷最好的泰國餐廳,排名比香港的Amber、Bombana、Caprice還要高。更引人好奇是Nahm打破了西餐的壟斷,標榜的是Authentic泰菜,廚師卻是澳洲人David Thompson。


想吃,但險些兒失諸交臂。


去到餐廳,沒有訂位?一位卻難求,侍應說最少要一星期前預訂,惟有走後門說自己是記者編出九大原因和理由,方能覓得一桌,條件是晚上9時後入座。打開菜牌,已喜出望外,沒有甚麼摩登現代、分子料理等新派菜式,是實實在在的地道泰菜,椰子雞湯、炭燒蝦、咖喱蟹都是耳熟能詳吃慣吃熟的菜式,廚師更強調自己是外國人,更着意尊重傳統泰菜的味道。這樣便好,能確實的一較高下。


Beef Mussaman Curry
■傳統大城府皇室菜式,加了肉桂和酸醋,有截然不同的咖喱香味。

澳洲人煮地道泰菜
先來是一道Amuse Bouche "Ma hor",傳統的泰國小吃,將熟肉放於菠蘿片上,以芫茜根、蒜頭、白胡椒、魚露和糖拌成醬,再加入脆脆花生和炸香了的乾葱頭與蒜片,是百分百的泰國滋味,而David多一個想法──脆的嫩的爽的共冶一爐,令菜式的質感更豐富。至於canapes,則試了鹹魚茸包、蟹餅和煙熏魚雲吞,我想我明白了多一點大廚的烹調哲學。David花很多工夫在配搭混合泰國香料,他清楚了解香料在泰國菜的重要性,泰國菜的味道豐富濃郁,酸、甜、苦、辣相互交織,他更着重的是平衡,讓味道變得更和諧,接着的泰式咖喱牛是最佳示範──十七世紀大城府(Ayutthaya)皇室菜式,以椰奶、花生、洋葱、魚露和辣椒等做成咖喱,特別之處還加入了肉桂。原來當年泰國與阿拉伯商人通商,阿拉伯引入肉桂等香料,自此泰國咖喱變得更滋味獨特。在David的烹調下,牛肉火候恰到好處,鮮香嫩滑,咖喱香料也下得準繩,好吃得無話可說,只能添多一碗白飯。


只是一頓飯過後,若有所失——無疑Nahm的菜式味道很好,賣相亦見精緻,但卻有一種過份計算的精準。泰國烈日當空天氣炎熱,地道泰國菜酸得人舌頭發麻、辣得人大汗淋漓,才能吃個無比暢快,這些Nahm統統欠奉,或者西方人更着重那個酒牌。


Turmeric Curry of Blue Swimmer Crab
■簡單一個canape,大廚都用上好幾種不同地道香料,味道做得平衡。


Clear Soup of Roast Duck with Young Coconut
■用椰青和金不換來做湯,味道特別但怪怪的。


■David Thompson是澳洲人,卻更在意如何做出最傳統和原汁原味的菜。

曼谷 Nahm
Chef:David Thompson





Awards:


- 2014年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 No.1


- 2013年World's Best 50 Restaurants No.32


- 2011年Nahm London 米芝蓮一星





價錢: 平均消費$500





網址: http://comohotels.com/metropolitanbangkok/


終身成就獎:厲曉麟 失傳的宮廷滋味
「爸爸是大學數學教授,他退休後才到胡同內開菜館,這是他人生中幹過最成功的事。我呢?因為不想工作,自己愛下廚,便當了個業餘廚師,最終還是愛好勝過職業。」厲家菜第四代傳人厲曉麟微笑着說。


厲家菜在北京名氣響,厲曉麟的曾祖父厲子嘉是清朝內務府二品大臣,掌管御膳房,告老還鄉後把御膳食譜的食材及烹調方法默記下來傳給後代。他父親厲善麟1985年開設宮廷厲家菜,每天只擺一桌晚餐,沒有餐牌,只接受預訂,這間胡同舊區的老店,只是一間沒有無任何標誌的110平方呎餐廳,但卻招待過駐京使節、比爾蓋茨、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成員等等,坊間甚至流傳「沒吃過羊房十一號就不是好大使」。「我們做的厲家菜,是由宮廷菜演變出來,以前懂字的人很少,在宮中做廚也是口述一代傳一代,我曾祖父在御膳房工作,可以經常接觸他們,所以才能保留這些珍貴菜式。這原本只是我們的家宴,朋友見我們煮得好,便着我們開店,最後在四合院的家中,每晚只做一圍桌,父親為的是興趣,都不為賺錢的。」


■厲曉麟笑說,沒吃過羊房十一號就不是好大使。

溥傑曾是座上客
時移世易,厲子嘉流傳下來的菜式雖達千多種,但厲曉麟坦言,有些食材現已難尋,可保留的菜式未有一半,現在常做的只有幾十種。「要做到和以前宮內吃的一模一樣,根本沒可能。我們沿襲宮廷御膳的基礎,加入自己的演繹。以前末代皇帝溥儀弟弟溥傑亦是座上客,那時他替我們店題字,我父親說不如叫咱們做厲家菜,而非宮廷菜。」宮中選料考究,據厲子嘉留下來的食譜中,雞湯只會用肉味最濃的雞胸,豬要取剛好50公斤重的來吃,水要用來自西山溪泉的水,米要從東北運來,還有對蝦、野生桂魚、野生飛龍(雞的一種),對現今社會來說,不是太浪費就是難尋無緣品嘗,不過厲曉麟找食材堅持盡量貼近宮廷菜風味。「如果做出來和以前相差太遠,我寧願不做。以前宮廷中人怕骨頭有血腥味,所以只取雞胸熬湯,這有點浪費,我略加改變,保留雞的其他部位如雞髀肉等,但仍是棄雞骨來熬湯,同樣清純得原汁原味。對蝦現已難尋,我便訪尋同樣矜貴鮮味的食材,像澳洲的小龍蝦等等。」


■厲曉麟有本筆記簿,如何設計菜式,他一一記錄着。

菜式多變 表現食材真味
他繼承的還有宮廷菜的煮法,謝絕味精色素,拒用微波爐及高壓鍋等,追求食材的真味。「像駱駝峯本身肉有異味,我們不用梳打粉,只用米水、蘋果、梨浸泡三日,期間要反覆換水,是宮廷最傳統的闢味方法;新鮮墨魚卵要用人手撕成百多片入饌;肉片要先用清水泡半天,令肉質入口更滑嫩,這些都是很費功夫和時間,與從前一樣精雕細琢。」他補充,最重要還是表現出食材的真味。


厲家菜菜式多變,名貴如清湯燕窩,平民如豆腐都有,糅合滿漢蒙回等民族精華。「皇帝吃飯不會看價錢,所以食材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好味與否,好像乾隆最喜歡吃豆腐等家常菜,小葱伴豆腐、拌茄子、綠豆水飯等都是宴客的常菜,而慈禧則最愛吃燕窩,差不多每道菜都加上燕窩,鹹的甜的都有,用來養顏。」不少人以為宮廷菜多是藥膳菜式,原來是誤解。「宮中用藥都是有嚴格規定,乾隆時期的八珍糕,內裏有用到人參,都先要請示御醫,要傳旨才敢做出來。」他活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娓娓道來。這些雖然食譜未有記載,卻是厲家一代傳一代的口述故事。


厲曉麟堅持做得小、做得精,所以每間店的桌子也不多,像北京的蘭庭厲家菜館,只有六七圍桌子而已。「我們做的菜式特別花時間,客人不能夠太多。前年在天龍軒做過短期示範,郭炳江(新鴻基地產聯席主席)吃過後很喜歡,問我們為甚麼開這麼少店,如果有這樣的名氣,至少也開上百間吧!我說厲家菜特別花時間,客人不能太多;怎能開百間?這還真是有點難辦得來。」


清湯燕菜
■慈禧最愛菜式之一,只用雞肉熬的清湯加入燕窩,湯的純,能襯托出燕窩的淡淡清香。


清蒸蛤什蟆(雪蛤)
■用雞湯、黃酒、雪蛤膏等清蒸,味道清點有心思。


烏魚蛋醉熘雞
■烏魚蛋即雌性墨魚卵巢,要用人手逐塊撕成薄片,很花時間功夫,味道一般帶酸,但此菜混雞湯來煮,清淡帶鮮。


酥造駝峯
■駝峯有強烈羶味,要先用米水、蘋果、梨浸泡三天,期間反覆換水,後加鹽切小方塊煎成,肉質彈牙味道香濃。


奶酪
■用牛奶、白糖、米酒和醋鮮燉,放入雪櫃冰凍,是傳統宮廷甜點。

上海 厲家菜
Chef:厲曉麟





Awards:


- 2014年Asia's Best Restaurants The Diners Club 終身成就獎


- 2008《米芝蓮》二星殊榮(東京店)


- 2012年香港麗斯嘉爾頓酒店在天龍軒獻技





價錢: 四道菜,每位RMB195起(只限周一至周四供應)


No. 6:André 食物的八角哲學
八角哲學(Octaphilosophy)可算是台灣籍江振誠邁向成功的哲學。自創的名詞,包括八種觀感:Pure(純粹)、Salt(鹽)、Artisan(工匠)、South(法國南部)、Texture(質感)、Unique(獨特)、Memory(記憶)和Terroir(風土名物),他所設計的菜式全以此為主題。


從來不預先設計菜單的他,每天清晨到魚市場、蔬菜市場挑選最新鮮材料,回到店子才構思菜單,每日提供的菜式都是開店前約三小時才決定妥當。當天,他為我準備一道以Memory為題的創作,把自己童年最喜歡的零食Snickers做基礎,用鳥結糖、鹽味焦糖、花生和牛奶朱古力的完美配合,以不同的處理方式自創屬於他的Snickers,就是一個酷似水晶雪球的擺設。敲碎糖造的水晶球,與半固體的鹽味焦糖和朱古力、香脆花生,做出充滿層次的口感,香甜中他加入來自荷蘭的秘密香草靜悄悄地發揮作用,帶來清新的驚喜,既熟悉又陌生,叫人一試難忘。


Crystal Snickers
■加入來自荷蘭的神秘香草提升它的層次感,一試難忘。


■江振誠的餐廳成立一年就獲得《紐約時報》點名讚揚,並選為全球十間值得坐飛機去品嚐的餐廳。

新加坡 André
Chef:江振誠(André)





Awards:


- 《紐約時報》全球十間值得花時間坐飛機去品嚐的餐廳


- 曾兩度入選《時代雜誌》「印度洋最偉大料理」


- 曾被Discovery選為「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 2014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 No.6





價錢: 五道菜午餐約$900,八道菜晚餐約$2,020





網址: http://restaurantandre.com(需一個月前預訂)


我的搵食天書

細價股專家:周顯
我的搵食天書:日本《ZAGAT》、歐洲《米芝蓮》、中國「大眾點評」手機App


「去日本,我必看《ZAGAT》,其他地方他們都做得麻麻,惟獨是日本,他們會介紹很多比較地道的小店,不像其他地方一樣只會介紹高級食肆;而歐洲我就會選《米芝蓮》,因為之前跟過《米芝蓮》去當地的餐廳,全部都很有水準;最後,中國做得最好是「大眾點評」的App,比書更值得信賴。」


《Straits Times》Life!飲食版編輯:陳雪雲
我的搵食天書:《New York Times》、《Guardian》


「相對飲食指南,我較相信報紙如《New York Times》及《Guardian》的食評專欄。我不會特別關注《米芝蓮》推介餐廳,反而飲食記者更識飲識食。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的餐廳排名,其實並不怎麼重要,反而透過這個選舉,讓亞洲人更知道老外們對哪種亞洲菜式更感興趣。」


《WOMs》創辦人及食評人:龐心怡
我的搵食天書:《ZAGAT》、Yelp網站


「2000年初在美國時,我最愛用《ZAGAT》,近年我會用Yelp網站。至於在歐洲,還是會用《米芝蓮》和其他旅遊雜誌。對於有了亞洲區的50 Best Restaurants指南,這絕對是好事,以往談起美食只會聯想起歐洲,但現在說起亞洲美食,不再只局限在街邊小食。」


著名廣告人、資深傳媒人、作家兼影評人:畢明
我的搵食天書:《World's Best 50 Restaurants》


「平日有留意開飲食指南,自己做廣告,知道評審背後大多與利益有關,所以不能全信,只作資訊性參考。眾多飲食指南中,以《World's Best 50 Restaurants》推出的較公正,去年我試過第一名—─西班牙EI Celler de Can Roca餐廳,第四名、第八名及第十二名亦試吃過,發現第一名未必最好吃,排名較後的餐廳比首名還好吃,排名往往有偏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