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 - 20120309 - 香港人該羞愧

 

香港人該羞愧

2012年03月09日

老實說,「昂山素姬」( The Lady)絕對算不上一部好電影。拍尚在生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傳記,壓力可想而知。因此,編和導都竭力回避了對人性的探討,把電影拍成了流於膚淺的、表層的紀錄片。
一個主婦,放下丈夫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變成一個民主女神,過程中的掙扎,編導刻意避開了。沒錯,和緬甸人一起爭取民主自由,這是昂山素姬與她的丈夫共同選擇的事業,但孩子是被動的,是無選擇的,媽媽說要離開家兩三個星期,結果一去不回。孩子若對父母的選擇有微言是人性的流露,編導卻連這個也不大敢觸及,父親病危時,母親不在身邊,兒子只敢重重把手機交回父親的朋友,宣洩不滿。一部寫人的電影,卻不敢觸及人性的真實與多樣性,還不如不拍。
電影中,昂山素姬丈夫的形象比昂山素姬更飽滿。作為昂山素姬的丈夫,世人心目中,他的形象一直是被動的,以為妻子選擇了自己的事業,而他被迫接受被選擇的命運。原來,這是他們共同的選擇,他找人提名妻子爭取諾貝爾和平獎、他爭取亞洲國家向緬甸軍政府施壓、他病重時鼓勵一度軟弱的妻子堅持到底……他不是被動者,他和妻子是戰友。
影片最值得讚賞的,是編導正視了緬甸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決心,他們不惜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民主、自由是每一個人的事,一人一票的權利不是由別人爭取來交到民眾手中,而是所有人共同爭取的。看看緬甸人,香港人該羞愧。

蘋果日報 - 20120309 - 香港人該羞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