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 中秋憶舊 - 古德明

蘋果日報- 中秋憶舊 - 古德明

中秋憶舊 - 古德明

中秋期間,偶然聽到馮寶寶唱中秋之歌,調寄《鳳陽花鼓》:「有錢人家食月餅,無錢人家食芋頭……」這位一九六零年代童星,唱的是一九六零年代風情。當年,要吃月餅,實在不容易,但沒錢人家未必不可以吃到。

要吃,可以「供月餅會」:會員每月向餅店、燒臘店等「供」一塊錢左右,到中秋節,就可領得多盒月餅。當時我還小,家在澳門,母親在營地大街的金菊園供月餅會,所得月餅,只有一隻籠裏燒豬最得我心:我小時不嗜甜,而那塊燒豬形月餅,沒有餡,較什麼蓮蓉豆蓉月餅好吃;還有那盛豬的小籠,手工精巧,簡直可作玩具。二者擇一,我當然寧願取櫝還豬。

今天,有錢人家,怕膽固醇,應是少吃月餅了。至於芋頭,當年貧家的確都吃得起,我也非常愛吃,只是近年卻敬而遠之。時下的芋頭,和桃子杏子等一樣,似乎已由農業產品變成工業製品,淡而無味,渾不似往日味道濃郁,徒具其名而已。

六十年代澳門中秋節,大餅家門頭多搭起小劇場,有電動小偶人演出一些民間故事。每場戲不過三兩分鐘,周而復始的演出;晚上,街頭處處是仰頭觀戲人群,看罷這一家的哪吒鬧東海,就轉去看另一家的三英戰呂布等等,十分熱鬧。這樣的中秋小劇場,早已湮沒,今人更不會看,只會看電視,看網上劇場。往日種種,那裏喚得回來。

上一則: 薯片叔叔的表情 - 高慧然

下一則: 姓梁的你裝甚麼哭? - 曾志豪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